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国审品种‘苏植1号’杂交结缕草抗旱性初步评价与分析
引用本文:汪毅,郭海林,陈静波,宗俊勤,李丹丹,姜亦巍,刘建秀.国审品种‘苏植1号’杂交结缕草抗旱性初步评价与分析[J].草业学报,2016,25(5):30-39.
作者姓名:汪毅  郭海林  陈静波  宗俊勤  李丹丹  姜亦巍  刘建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1328019),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014001,2014019),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M2015019)资助。
摘    要:以‘苏植1号’杂交结缕草为研究对象,‘兰引3号’结缕草为对照品种,采用沙培试验控水处理,根据叶片萎蔫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电解质外渗率和土壤含水量4个指标对‘苏植1号’的抗旱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分析了两个品种的根系生长特性(根系干重、比根长)和干旱胁迫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过程中,两个品种的叶片萎蔫度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不同品种的变化趋势相似,胁迫结束时,两个品种的叶片萎蔫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电解质外渗率和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苏植1号’整体抗旱表现与‘兰引3号’近似。同时,相对于‘兰引3号’而言,虽然‘苏植1号’的根系干重显著较小,但是较大的比根长和干旱胁迫中期较高的Fv/Fm值很可能使‘苏植1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较小的根系生物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其重要的抗旱机制。总体来看,‘苏植1号’与‘兰引3号’抗旱性相当,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抗旱途径。

关 键 词:’苏植  1  号’杂交结缕草  抗旱性  评价  根系生长特性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收稿时间:2015-07-20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草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草业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