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引用本文:孔盼,马良俊,郭道生,张海维,傅玺豪,周乾顺,朱建强,杨章郅.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3(12):86-96.
作者姓名:孔盼  马良俊  郭道生  张海维  傅玺豪  周乾顺  朱建强  杨章郅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略阳县农技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荆州市金穗家庭农场,湖北 荆州 434025;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21A2039)。
摘    要: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三次(T4)4种耕作方式,观察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内的差异,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随着再生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表现为T2>T1>T4>T3。在生产效果上翻耕与旋耕结合优于单一旋耕,翻耕次数相同时适当增加旋耕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从耕作方式对早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看,T2 与 T3、T4 相比,早稻增产均比较显著,而再生稻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在早稻季,关键是 T2 能显著增加穗粒数。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看,4 种耕作方式呈现T2>T1>T4>T3的趋势,其中以T2最优。综合土壤肥力增效,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建议在早稻-再生稻生产实践中采用一耕两旋的耕作方式。

关 键 词:耕作方式  早稻-再生稻  土壤肥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产量
收稿时间:2022/11/16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壤与肥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