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育成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 |
| |
作者姓名: | 韩玉翠 朱学海 相金英 李海权 王永芳 程汝宏 刘国庆 |
| |
作者单位: | 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_050035 2.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张家口_,075000 |
| |
摘 要: |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起源于中国,种质资源丰富,类型繁多,近年来培育出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和需求的新品种。对收集到的44个糜子新品种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与分析,并根据其形态指标分别对糯性和粳性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大,糯性糜子品种中晋黍8号产量(5 766.9 kg/hm2)最高且抗倒伏,粳性品种中陇糜7号产量(5 733.6 kg/hm2)最高、内糜1号表现为极早熟(生育期最短);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其中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以分蘖数最高,生育期最低;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1.3;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卡方距离2.75处将20份糯性糜子材料分为3大组群,在卡方距离1.5处将24份粳性糜子材料分为3大组群,而粳性糜子宁糜11号、内糜1号和内糜6号没有被分到任何组群。
|
关 键 词: |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