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份藜麦种质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 |
作者姓名: | 姚佳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魏玉明 杨超 刘欢 |
| |
作者单位: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357);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JR7RA73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022GASS07);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2020GAAS31);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JR7RA824);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GE-2022-16) |
| |
摘 要: | 【目的】筛选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利用价值藜麦种质,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种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的 31 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利用 ISSR 引物进行分子标记 PCR 扩增,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特点。【结果】株高、茎粗、鲜干比、茎叶比、单株产量 5 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14. 41%~63. 30%,其中株高与茎粗、鲜干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干比呈显著正相关。鲜干比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 8 条多态性高且清晰的 ISSR 引物,扩增出 63 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 55 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 83. 70%,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 1. 451 5,基因多样性(H)为 0. 273 1,香农信息指数(I)为 0. 417 4。根据 UPGMA 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为 0. 72 时,31 份藜麦种质可分为 5 个类群。第 1 类群为已选育的陇藜 1 号、陇藜 7 号,抗倒伏性、抗病虫害好;第 2 类群株高较低,可作为抗倒伏材料进一步选育;第 3 类群株高高、单株产量大、鲜干比适中、茎叶比小,可作为鲜喂材料进一步选育;第 4 类群鲜干比最大,且与台湾红藜 LQ-223 的亲缘关系相近;第 5 类群具有茎叶比最大、中熟品种的特性。 【结论】31 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藜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优质材料和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藜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ISSR 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
收稿时间: | 2022-10-25 |
修稿时间: | 2023-03-14 |
|
| 点击此处可从《草原与草坪》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草原与草坪》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