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引用本文:杨民英,庞丹波,时振坤.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J].浙江农业科学,2016,1(6):951.
作者姓名:杨民英  庞丹波  时振坤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2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3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    要:摘要:运用有关景观生态学理论、RS和GIS等空间统计与分析技术,对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11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最大的为灌草丛(16177%),最小的为水体(942%)。相对于2011年来说,2015年裸地、耕地斑块总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和灌草丛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道路和灌草丛的聚集度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这3类景观连通性增强,景观更加集中连片。据此,建议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好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

关 键 词:关键词: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