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与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种群年龄结构 |
| |
作者姓名: | 张苹 吕昭智 张鑫 赵想平 张永光 Gulzhanat Tanabekova Maisupova Bagila Adilbayeva Zhanera 崔志军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4.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3;5. Al-Farabi Kazakh National University, Almaty, 050040, Kazakhstan; 6. Almaty branch of "Kazakh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LLP, Almaty, 050000, Kazakhstan;7. Kazakh National Agrarian University, Almaty, 050010, Kazakhstan;8.伊犁巩留县林业局, 新疆乌鲁木齐 8354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1502)资助 |
| |
摘 要: |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胁迫加速了中亚地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种群栖息环境的丧失,新疆野苹果种群面积和生存力趋于下降。本文以第三纪孑遗植物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为研究对象,野外系统调查新疆野苹果种群的生存现状,比较新疆伊犁和哈萨克斯坦分布的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及果实产量,对两地当前新疆野苹果种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伊犁地区和20世纪70年代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的龄级结构主要以中龄(15~50 cm)树为主,而幼龄(0~15 cm)与老龄(50~75 cm)树较少。1969年和1970年哈萨克斯坦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最弱,种群为衰退型(Deevey-Ⅲ),但其产量较高;2016年和2017年伊犁的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较弱,种群趋于衰退(Deevey-Ⅲ),产量较低;2013年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种群生存力相对最强,种群最稳定(Deevey-Ⅱ);幼龄个体的缺乏是新疆野苹果种群趋于衰退的关键因子。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新疆野苹果保护区内需进行适当放牧干扰,以扩大种子的传播,提高种子的萌发;新疆地区以建立保护区为主,杜绝新疆野苹果的采收和降低野果林内的割草强度,以保护幼苗的生存数量,提高新疆野苹果的种子库,加快新疆野苹果种群更新。
|
关 键 词: | 新疆野苹果种群 静态生命表 年龄结构 新疆伊犁 哈萨克斯坦 |
收稿时间: | 2018-12-10 |
修稿时间: | 2019-03-18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区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区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