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
| |
作者姓名: | 严昌荣 刘恩科 舒帆 刘勤 刘爽 何文清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财务司, 北京 10012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52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9B01) |
| |
摘 要: |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
关 键 词: | 地膜覆盖技术 残留污染特点 防控技术 |
收稿时间: | 2013-11-28 |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