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引用本文:朱水财.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7(4):22-23.
作者姓名:朱水财
作者单位:邵武市农业局
摘    要: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在邵武市部分乡镇发生率达90%以上。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卯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厘米的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卯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转株蛀茎,造成枯心、自穗和虫伤株.1头幼虫能为害8—10株。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间化蛹。

关 键 词:二化螟  发生与防治  初孵幼虫  闽北地区  春季气温  螟蛾科  越冬代  茎秆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