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引用本文:要燕杰,油清波,赵为,郭葳,沈欣杰,李祥,张永兴,周蓉,赵剑,周新安,矫永庆.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2).
作者姓名:要燕杰  油清波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摘    要: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