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茎柔鱼耳石形态差异性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易倩 陈新军 贾涛 刘必林 李刚 |
| |
作者单位: | 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40876090);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0XD1402000);曙光计划跟踪项目(08GG14);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基金(B 8101 080 0024);上海市捕捞学重点学科资助(S30702) |
| |
摘 要: |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三海区间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及生长模式差异。研究认为,不同海区间耳石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0.05),耳石长度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角度指标中仅背侧区夹角出现显著性差异。主成份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是表征耳石形态特征的最显著指标,吻区夹角是表征智利、秘鲁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吻侧区夹角是表征哥斯达黎加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三海区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变得狭长、背区逐渐宽大,耳石重心不断向背区转移,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TSL为1 600μm时,三个海域耳石的长度指标RDL均出现显著变化。哥斯达黎加外海、秘鲁外海茎柔鱼耳石的TSL分别为2 000和1 800μm时,其角度指标吻区夹角出现显著变化,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吻区夹角则没有显著差异。由于角度变化迟于耳石形态长度变化,因此TSL为1 600μm时可作为茎柔鱼栖息水层变化的重要标志。
|
关 键 词: |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东太平洋 |
收稿时间: | 2011-08-01 |
修稿时间: | 2011-10-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