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
| |
作者姓名: | 郑洪兵 徐克章 赵洪祥 李大勇 杨光宇 刘武仁 陆静梅 |
| |
作者单位: | 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中心, 吉林长春 130124;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
| |
摘 要: |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 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 产量从1923年的1 197.80 kg hm-2到2005年的2 305.54 kg hm-2, 82年来增加了 1 107.73 kg hm-2, 平均每年增加14.60 kg hm-2。随着产量的提高, 株高降低, 主茎直径增加, 节数增多, 节间缩短, 分枝减少。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 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 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 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 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 库容量增加, 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
关 键 词: | 大豆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
收稿时间: | 2007-10-08 |
修稿时间: | 1900-01-01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