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英文稿)
引用本文:王兆林, 鄂施璇, 杜挺, 张露洋, Mofakkarul Islam, 李计. 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英文稿)[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10): 277-285.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22.10.033
作者姓名:王兆林  鄂施璇  杜挺  张露洋  Mofakkarul Islam  李计
作者单位:1.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3.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动物农业与环境学院,英国诺丁汉 NG25 0QF
基金项目: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20BJY120)
摘    要:山地丘陵区是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干扰的特殊区域,也是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地区,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区域。分析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对实现乡村重建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试图构建研究框架,结合重庆石船镇的案例,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点大多位于低海拔、平缓地形、低灾害风险、离水中等距离、靠近城镇和道路的地区,人口规模、宜居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选址和扩张。2)山地丘陵区高密度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分散分布或均匀分布的特征,而低密度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 农村居民点更有可能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如海拔较低、坡度较缓、距水源中等、地质灾害风险低的地区。3)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关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耦合模式,决定了山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分布。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区位因素、城镇化、产业发展、交通条件、政府政策等规划因素是改变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 空间治理的差异性策略是实现山区乡村聚落可持续利用和优化布局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特征  概念框架  案例研究  山地丘陵区
收稿时间:2021-09-25
修稿时间:2022-05-04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