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内脏结节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 |
作者姓名: | 罗璋 张振国 郝爽 白晓慧 贾文平 高谦 冯守明 |
| |
作者单位: | 1.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天津 300221;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3. 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300221 |
| |
基金项目: |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JCYBJC30000);天津市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ITTFR2017008);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201501030);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8ZXBFNC00030)。 |
| |
摘 要: | 2017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累计死亡率约为25%,患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患病鱼肾脏、脾脏、肝脏和肠道存在大量圆形结节,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病变明显,肾小管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脾脏中存在大量的坏死细胞。此外,在脾脏和肾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的抗酸杆菌。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大菱鲆肾脏组织分离到优势菌株myco-10,利用该菌株注射攻毒能导致健康大菱鲆66.7%的死亡率,且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采用16S 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对菌株myco-10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myco-10的16S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与分枝杆菌属细菌(Mycobacteriumspp.)相似度最高,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和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ulcerans)聚为一簇,生理生化反应与海分枝杆菌一致。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myco-10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这是中国首例分枝杆菌引起大菱鲆病害的报道,可为大菱鲆内脏结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
关 键 词: | 大菱鲆 结节 海分枝杆菌 鉴定 |
修稿时间: | 2019-05-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