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微管动态变化 |
| |
作者姓名: | 吴彪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
| |
作者单位: | 1. 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2. 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摘 要: |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并用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后,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卵子和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卵子,对其受精过程中微管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正常发育组受精卵内以微管为基础的纺锤体能够顺利地组装并引导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第一、第二极体的排放,以及雌、雄原核融合和第一次卵裂;(2)异源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卵子经6-DMAP处理后,部分微管变得模糊或消失,纺锤体受到破坏导致染色体的分离无法进行,第二极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并使雌核染色体二倍化;去除6-DMAP作用后,微管重新组装,雌核分裂重新启动继而进行卵裂;精核保持固浓缩状态或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卵裂后期则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存在于分裂沟上或进入一个卵裂球中。结果证实,长牡蛎精子经紫外线遗传灭活后可顺利进入并激活栉孔扇贝成熟卵子但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6-DMAP也可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
关 键 词: | 栉孔扇贝 异源精子 雌核发育 免疫荧光染色 微管 动态变化 精子 栉孔扇贝 雌核发育 二倍体 微管 态变化 Chlamys farreri sperm induced diploid developmental stages early microtubule status 细胞学 研究 实验 胚胎 子核 成熟卵子 |
修稿时间: | 2010-04-08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