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作者姓名:任俊杰  庞新博  刘昭阳  李静雅  张婉莹  尹书乐  王利兵  李迎超
作者单位: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河北省洪崖山国有林场,河北 易县 0742003.北京林淼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18ZB001);“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
摘    要: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子表型性状多样性,为蒙古栎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蒙古栎天然分布区选取11个种源采集种子,分别测量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千粒重5个表型性状。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种源的蒙古栎种子进行性状差异性、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结果  ①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差异较大,各种源千粒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与种宽、单粒重、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种源海拔与种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单粒重、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④影响种子性状的因素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粒重、千粒重、无霜期、北纬;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1个种源划分为4类,分别为Ⅰ、Ⅱ、Ⅲ和Ⅳ类,其中,黑龙江省黑河市、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抚顺市聚为Ⅰ类,单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种源(P<0.05),为最优种源。  结论  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随地理梯度变异明显,整体呈从东北—西南种源质量逐渐下降的趋势,单粒重和千粒重可以作为快速筛选种源优良与否的优先筛选指标。图1表5参37

关 键 词:蒙古栎   种源   表型性状   多样性   生态因子
收稿时间:2022-01-21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