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 |
| |
作者姓名: | 陈梓林 李纯厚 肖雅元 刘永 林琳 王九江 全秋梅 |
| |
作者单位: |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广州,51145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广州,511458 |
| |
基金项目: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
| |
摘 要: | 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
关 键 词: |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江门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