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及固碳潜力
引用本文:李爱琴,王会荣,王晶晶,滕臻,徐小牛.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及固碳潜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41(5).
作者姓名:李爱琴  王会荣  王晶晶  滕臻  徐小牛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
摘    要:为了明确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安徽省1989-2014年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结合主要树种含碳率,估算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9年的32.98×10~6t C增加到2014年的85.72×10~6t C,碳汇量为52.75×10~6t C,年均增长率为4.06%,碳密度增加了8.51 t C/hm~2。乔木林是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竹林次之,二者分别占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83.27%、13.41%,各林型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竹林、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天然林植被碳储量略高于人工林;安徽省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为35.67 t C/hm~2,栎类固碳潜力最大。因此,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但碳密度较低,加强科学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关 键 词:安徽省  森林类型  龄组  碳储量  固碳潜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