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作者姓名:陈杰  李福贵  黄创新  蒋霞云  邹曙明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6B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633,31201760);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ZF1206)
摘    要: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关 键 词:鳊属  鲂属  形态学  多元统计  亲缘关系
收稿时间:2014-01-10
修稿时间:2014-03-12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