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园艺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茂兰喀斯特森林内的荔波野生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叶片的δ13C值,同时对不同生境的荔波野生梅叶片的δ13C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荔波野生梅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29.43‰~-26.50‰,平均值为-28.00‰±0.71‰,比典型的亚热带植物要高,δ13C值变化范围也较亚热带地区更大,但与报道的喀斯特山区植物的叶片δ13C值相近;不同生境的荔波野生梅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石面和石缝生境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土面生境的平均值,但石面和石缝生境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的含水量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高低有较大的影响,它们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值为-0.72.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荔波县野生蔬菜资源利用现状;采用野外调查和市场调查2种方法,对该县野生蔬菜的种类、食用部位、数量、价格、口感、加工方法、人们的喜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荔波县农贸市场上野生蔬菜种类丰富,且属于村民自发开发;不少蔬菜种类因当地群众认识不足而尚未开发利用。提出了加强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红霞  张雁泉  韦明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33-19334
[目的]比较分析荔波县气候因子和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O.Kuntze]生长所需气候条件。[方法]利用荔波县历史气象资料,对比马蓝生长所需的气候因子,探讨该地区对马蓝栽培的适宜性。[结果]荔波县气候因子能满足马蓝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结论]荔波的气候条件完全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药用植物马蓝,而且可以培育出药性好、药物产量高的优良马蓝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4.
张鼎  容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67-13568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荔波拉桥喀斯特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测度指标主要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4个指标。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主要测度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符合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较强的负相关。群落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不同群落相异性系数分析表明,贵州荔波喀斯各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别较大,群落的生境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徐燕  韦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2-14375,14482
通过对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政策和其他发展条件等的分析,对比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并从合作意识、政府主导、旅游设施、旅游市场,旅游品牌、旅游人才、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气候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从气候对旅游的影响分析贵州省荔波县的气候优势,阐述气候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荔波县退耕还林工程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荔波县甲良村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油茶的特征特性,分析了荔波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及效益,指出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鼎  容丽 《北方园艺》2010,(24):94-97
研究贵州荔波茂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山顶群落演替,为该区植被管理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区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类型。原生林的群落类型为丝栗栲-大芽南蛇藤+猕猴桃-苔草群落;次生林的群落类型为:马尾松-黄棉木+云南鹅耳枥-五节芒群落;灌木林的群落类型为:山矾-苔草群落;草坡的群落类型为:黄茅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相似性都存在一定差异性。相似性系数最高的为62%,发生于灌木林样地之间。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发生于草坡与其它各阶段演替样地中。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地处左右江革命老区腹地的贵州省荔波县大土苗族村近30年来的科学造林、巧筑梯田、劈山修路和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乡村旅游、实施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及模式,探讨了大土村在反贫困斗争中因地制宜取得的成效及其成功经验。认为大土村的反贫困举措、扶贫模式、脱贫路径是极为成功的,在当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胜会战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参考借鉴意义。因此,对其扶贫攻坚的路径、成效、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整个左右江革命老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精准脱贫与同步小康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