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3篇
  2015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竞争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启华  赵林  谭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90-1991,2031
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液N、P含量变化,探讨其竞争优势.结果表明:单独培养时,水华束丝藻生长优势最显著,其次是螺旋鱼腥藻;共培养时,水华束丝藻完全被抑制,P含量较高时,螺旋鱼腥藻生长占优,P含量较低时,铜绿微囊藻占优.铜绿微囊藻和螺旋鱼腥藻均向水体中分泌或释放较多的含N化学物质,而水华束丝藻几乎不分泌或释放含N物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和混合藻吸收的N、P比值分别为12.1、14.8、12.5和15.2,推测此比值是它们生长最适N、P比.该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优势种演替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束丝藻水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章梅 《内陆水产》1997,22(11):24-24
珠江王角洲一养鱼个体户的鲢、鳙鱼种塘在七月间,相继出现池塘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絮状物。水质渐渐消瘦,透明度增大,鱼种瘦弱。随着絮状物的增多,以致后来出现鱼种死亡现象。后经用显微镜检查,证实这漂浮物是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flos-aquac)。而其他的藻类却极少,严重危害鱼件的生长。束丝藻在水中一般聚成束状,也有一些是单生的,有直的,也有弯曲的。叶长达10mm。拉网时,有的鱼种躜进藻丛中,出不来也造成死亡。束丝藻水华是一种有毒的蓝藻水华。很早以前就有人报导过水华束丝藻产生的毒素使牛中毒死亡。有关的研究人员从…  相似文献   
3.
摘要:从某一发生束丝藻水华、散发异味的水体分离一株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藻株WH-1。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鉴定其产三种异味物质,分别是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土臭素(Geosmin)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不同温度(15, 25, 35℃)、光强(15, 25, 35μmol m-2 s-1)对该藻株生长及三种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H-1的最适生长条件和最大geosmin产量都出现在低温(15℃)、高光强(35μmol m-2 s-1)的条件下,然而在此条件下溶解态geosmin的产量并未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25-35℃、15-25μmol m-2 s-1)有利于异味物质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在藻细胞内积累。培养过程中,溶解态β-Cyclocitral,β-Ionone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检测线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异味物质主要存储在细胞内部,在藻类生长过程中仅少量释放出来。三种异味物质所占比例变化说明,与光强相比,温度对三种异味物质产量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从武汉喷泉公园人工湖发生水华并散发浓烈异味的水体中分离到1株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编号为WH-1,通过探究温度和光强对其生长及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为水体异味物质的防治与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鉴定其产3种异味物质,分别是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土臭素(Geosmin)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15、25、35℃)、光强[15、25、35 μmol/(m2.s)]对该藻株生长及3种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H-1的最适生长条件和最大Geosmin产量均出现在低温(15℃)、高光强[35 μmol/(m2.s)]的条件下,但溶解态Geosmin的产量并未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不利的生长条件[25~35℃,15~25 μmol/(m2.s)]有利于异味物质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在藻细胞内积累。培养过程中,溶解态β-Cyclocitral和β-Ionone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检测线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异味物质主要存储在细胞内部,在藻类生长过程中仅少量释放出来。3种异味物质所占比例变化说明,与光强相比,温度对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