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175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29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16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17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倍体杨树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研究造林密度对三倍体毛白杨杂种无性系径向生长的影响规律,可为三倍体毛白杨工业用材林营建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以定植于河北威县的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和S86)以及二倍体毛白杨对照无性系1316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造林密度(2 490、1 665、1 110、825、615、495株/hm2和405株/hm2)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和无性系以及造林密度与无性系间的交互效应均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以495株/hm2造林密度条件下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的胸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胸径达25.1 cm;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S86的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无性系B331和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无性系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造林密度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S86以及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内部个体间胸径与树皮厚度均呈现正相关,说明树皮厚度随着胸径生长量的增大而增厚。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造林密度对杨树径向生长的影响和指导三倍体白杨良种无性系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导读:三倍体无籽西瓜育苗存在发芽率低和成苗率低的问题。育苗时选择充分成熟、形状整齐、籽粒饱满的种子,以西北地区制种基地生产的种子为佳,采取搓除黏液、人工破壳、温汤浸种、高温催芽等措施,并适当使用药剂,可提高发芽率;采取科学播种、及时去壳、调控好苗床温湿度、合理通风等措施,可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瓜菜》2017,(1):8-11
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超庭三号’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影响子叶节离体再生及嫁接育苗技术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8 min是三倍体无籽西瓜种胚消毒的最佳方式;2.5 mg·L~(-1)6-BA+0.1 mg·L~(-1)NAA是诱导三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产生不定芽的最佳激素组合,不定芽分化系数最高达6.11;0.2 mg·L~(-1)KT能有效诱导不定芽伸长;将长度为2.5 cm的接穗嫁接到子叶刚展平的南瓜砧木上,成活率高达84.40%。试验成功建立了三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再生及嫁接育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云辉 《中国林业》2011,(16):46-46
三倍体毛白杨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及毛自杨研究中心相关研究人员,采用细胞染色体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对毛白杨的基因进行优化改造,培育成功的毛白杨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PEG引发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萌芽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索一条能大批量处理无籽西瓜种子,有效提高种子活力的途径,应用水势0、-0.2、-0.6和-1.2MPa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对三倍体无籽西瓜种子进行3、6、9、12h引发处理,并与常规萌发条件下的种子萌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水势的PEG-6000溶液引发对无籽西瓜种子发芽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2)3h引发处理相对于其他引发时间处理,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籽西瓜种子发芽能力,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常规生产上无籽西瓜浸种时间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无籽西瓜,寺田、益田、木原等日本研究者约在60年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并与作父本的二倍体西瓜杂交,利用三倍体西瓜的高度不孕性,得到了三倍体无籽西瓜。利用这项技术,陆续育成了一些三倍体品种,20世纪50年代后期无籽西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但是,由于三倍体  相似文献   
7.
长牡蛎中国群体和美国群体杂交效应与三倍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长牡蛎中国群体二倍体分别与美国群体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杂交,实验共设置4组,分别为杂交二倍体组、杂交三倍体组、中国二倍体组和美国二倍体组,比较了各实验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及幼虫期、稚贝期的壳高生长、存活率等生物学指标,并估算杂交二倍体的杂种优势率和杂交三倍体三倍体优势率。结果表明,杂交二倍体幼虫壳高生长的杂种优势率不明显,平均杂种优势率为1.21%,幼虫的存活率及稚贝的壳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4.47%和20.39%。杂交三倍体的D形幼虫大小、幼虫和稚贝的壳高生长、存活率均表现出三倍体优势,D形幼虫大小三倍体优势率为5.19%,幼虫期壳高生长和存活的平均三倍体优势率分别为4.00%和19.92%,稚贝壳高生长和存活的平均三倍体优势率分别为30.18%和54.43%,200日龄,杂交三倍体鲜体质量的三倍体优势率为202.96%,存活三倍体优势率为73.60%。此外,稚贝期的杂交二倍体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和杂交三倍体三倍体优势率均高于幼虫期的优势率。研究表明,中、美两地理群体杂交获得的三倍体长牡蛎子代生长和存活性状都比二倍体优良。杂交三倍体的优良性状主要是三倍体优势,杂交优势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三倍体育种技术方法,更好地解决其个体小、生长慢和性成熟后死亡率高等问题,采用热休克法进行三倍体诱导实验,设4个诱导温度(24、26、28、30℃),2个起始诱导时间(15 min、20 min)和2个持续诱导时间(15 min、20 min)共分1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显示,13个实验组均能诱导出三倍体个体,而不同温度组的诱导率差异显著,分别为13.3%、31.65%、52.28%和78.81%(P<0.0.5)。随着温度的上升,孵化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诱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利用热休克诱导受精卵制备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三倍体苗种的方法是可行的,三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水温28℃,卵子受精后15 min持续处理20 min,发眼率(72.57±0.26)%,孵化率(60.92±0.31)%,三倍体率53.1%,综合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黑宝6号’是以‘M4’为母本、‘D9×F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果型、黑皮、红肉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长势强,春大棚栽培全生育期110 d,果实发育期35 d;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1.07,果皮黑色,果表蜡粉浓厚,外形美观,果皮厚度1.5 cm,果皮韧,耐贮运;单瓜质量6.46 kg,平均667 m~2产量4 308.8 k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1.7%,边部8.3%;果实剖面好,白色瘪籽少、小,口感脆甜爽口。适宜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吉林、陕西地区露地、保护地栽培。2014年8月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铃薯》2015,(4):193-198
以二倍体马铃薯‘USW4’和Solanum chacoense杂交产生的F1株系‘XD-3’为材料,检测其2n花粉产率和花粉活力。研究结果表明,‘XD-3’能产生2n花粉,2n花粉产率约7.7%,且花粉活力较高,达74.75%。在此基础上,开展了4x-2x杂交,进行了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平均杂交结实率为36.5%,但平均种子数/浆果仅0.67粒。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共获得19个杂交后代,2对父本特异的SSR引物检测结果表明,有14个株系可以确认为真杂种;杂种植株的倍性检测结果表明,7个为三倍体,7个为四倍体。大量三倍体的产生为n花粉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