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生态因子对冬小麦粒重影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西藏山南地区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小麦灌浆时间、灌浆速度、千粒重的影响规律,得出小麦开花—黄熟期平均气温低、降水总量为171.6mm左右,是延长灌浆时间的有利条件;平均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小,对提高小麦千粒重最为有利,其中气温日较差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弱势粒的库活性较低,导致其结实率和充实度都比较低,有机物运转率也较低,影响了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于水稻抽穗期以喷水为对照,喷施DCPTA和玉米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成熟期考察其对产量和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CPTA和玉米素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二优培九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对强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实期源库活性对稻米垩白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6个垩白差异明显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分3期播种,使之在不同温度下灌浆结实。以结实期叶片含N量累积值为源活性指标,以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累积值为库活性指标,研究了稻米垩白度与结实期源库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稻米垩白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结实期源库活性的大小,其决定系数达0.84~0.96;②在不同播期(温度)下,库活性的变化大于源活性;③对稻米垩白度的影响,除浙辐37为源活性大于库活性外,其余5个供试品种均为库活性大于源活性;④稻米垩白度与库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源活性的相关性,垩白较大品种为显著负相关,垩白较小品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河西灌区冬小麦高产栽培制定合理的密植范围。[方法]设计了225万(T1)、300万(T2)、375万(T3)、450万(T4)、525万(T5)、600万(T6)、675万(T7)、750万(T8)、825万(T9)、900万(T10)、975万(T11)、1 050万(T12)基本苗/hm2共12个密度处理,分别运用R ichards模型、一元二次方程模拟了冬小麦籽粒干物质增长过程及籽粒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所建立的R ichards模型进行推导得到基本的灌浆参数,通过SPSS、DPS软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进行相关、逐步回归及以及通径分析。[结果]不同密度处理间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密度处理冬小麦的籽粒灌浆均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特性,用R ichards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用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变化过程;不同密度处理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较大差异,最大差异率分别为33.98%、22.61%,T7的平均灌浆速率1.26 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2.44 mg/(grain.d)均最大,T12的平均灌浆速率0.94 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1.99 mg/(grain.d)均最小;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活跃期、灌浆快增期与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0.630*、0.849**、0.739**;通径分析表明,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结论]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河西绿洲灌区冬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675万~750万基本苗/hm2。  相似文献   
5.
大田正常灌水和半干旱模拟对比试验结果,初步确定适合于旱地直接或间接鉴定春小麦抗旱性的灌浆指标及遗传力为:灌浆强度0.669,充实指数0.901,百粒最大体积0.941,成熟籽粒体积0.823,持续天数为0.805.其中,灌浆强度、百粒最大体积、成熟籽粒体积与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充实指数,持续天数与抗旱性星显著正相关.在旱地条件下,抗旱春小麦品种的单株分蘖力强、穗粒密度小、粒小、灌浆过程平稳、经济系数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后10个品种灌浆成熟期日均温的变化以及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变化,指出在豫南稻区调整播种期后粳稻产量增加和稻米外观品质变好的根本原因是灌浆期的温度条件更适宜于粳稻的灌浆结实,有利于产量形成和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深松35 cm(S35)和深松25 cm(S25)及不深松(CK)3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间吐丝后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的差异和叶片SAPD值、群体叶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S35>S25>CK处理,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深松深度的增加,其差异明显增大。在吐丝后36 d,各深松处理子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占成熟期的60%之上,均以S35最高;棒三叶以下叶片的氮素输出量表现为CK >S25 >S3处理;群体叶面积下降幅度表现为CK >S25 >S35处理,以吐丝后18~36 d下降最为明显;深松处理延缓了穗位叶、穗位上、下第1叶和穗位上第2叶SPAD值的下降。随深松深度的增加深松作用显著,在灌浆后期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旱作春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了给旱地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内蒙古赤峰林东旱作地区春小麦籽粒建成及灌浆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呈单峰曲线变化,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符合“S”型曲线变化。开花后13-27d是小麦籽粒灌浆直线增长阶段,籽粒含水量相对平稳,籽粒重量直线增长,此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占粒重的78%,为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籽粒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只有密度适宜,氯、磷、钾三要素适量配施,才能提高灌浆强度,促进籽粒体积增大,增加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以鲁单981(大粒型)、泉星2101(小粒型)两个不同粒型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促进大粒型品种LD981灌浆前期单粒重的提高,但均不利于大粒型和小粒型品种在灌浆后期维持较高的粒重。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缓增持续期、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所致,而平均灌浆速率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支链淀粉、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0.
Theoretical weavability limit relationships of fabrics from regular warp yarns and fancy filling yarns with thickness variation in shuttleless weaving are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s correlate maximum warp and filling cover factors, warp and filling yarn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thick and thin places of filling yarn over the fabric surface, and the warp and filling weave factor. The research considers single filling feeder and multiple feeders cases. Additionally,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weavability limit of regular yarns and fancy yarns in shuttle and shuttleless weaving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