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8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121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316篇
基础科学   661篇
  1358篇
综合类   5246篇
农作物   90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3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9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水肥条件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取决于农作物固定碳量和土壤异养呼吸排放碳量。为揭示水肥用量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综合影响,设置3个灌水水平:高水、中水和低水(W1、W0.85、W0.7夏玉米季分别为90、76.5、63mm,冬小麦季分别为140、119、98mm),4个施氮水平: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N1、N0.85、N0.7、N0夏玉米季分别为300、255、210、0kg/hm2,冬小麦季分别为210、178.5、147、0kg/hm2),4个施磷水平:高磷、中磷、低磷和不施磷(P1、P0.85、P0.7和P0夏玉米季分别为90、76.5、63、0kg/hm2,冬小麦季分别为150、127.5、105、0kg/hm2)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夏玉米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固碳量(CNEP)为6805~7233kg/hm2,冬小麦季CNEP为5842~6434kg/hm2,夏玉米CNEP高于冬小麦。在高、中、低肥水平下,增加灌水量,夏玉米/冬小麦周年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CNPP)提高2.48%~5.96%,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碳释放量(CRm)增加2.15%~15.20%,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固碳量(CNEP)增加1.16%~6.47%。在高、中、低供水水平下,增加施肥量,夏玉米/冬小麦周年CNPP增加2.95%~3.43%,土壤CRm增加5.23%~18.67%,CNEP增加0.93%~2.79%,CNEP增加比例与供水水平呈负相关。在低水条件下,氮磷肥配施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农田周年CNEP较单施氮、磷肥分别增加4.86%、7.34%,且氮磷肥交互作用显著(P<0.05),水肥供应水平相差15%时对冬小麦农田CNEP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氮磷肥配施、水肥协调供应均有助于促进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输入,在节水节肥原则下,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在W0.85N0.85P0.85和W0.7N0.85P0.85水肥供应条件下有利于增加农田CNEP。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农作物中冬小麦产量位居前列。冬小麦的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是以生殖生长为主,也是决定小麦丰产与否的关键时期。在小麦后期栽培管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可促使冬小麦获得丰产。一、扬花期水肥管理措施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加快,经过2~5 d就会有部分花开放,小麦进入扬花期。扬花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2018-2019年度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展示试验,通过观察展示品种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冀中南地区筛选出适合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衡观35、邢麦13号、邯麦13、中麦5051、邢麦7号、冀麦418、济麦22产量较高,经济性状好,适宜在该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北过渡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市1961—2017年逐月0~20 cm浅层地温和1992—2016年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过去57年信阳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不同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大,1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小,变化速率分别为(0.396±0.09)、(0.295±0.08)℃/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各层平均地温也呈显著升高趋势;(2)1992—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实际产量以(103.855±19.801) kg/(hm~2·年)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小麦气候产量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阶段波动,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气候产量相对较高,1998—2005年和2013—2016年则相对较低;(3)1992年以来信阳市冬小麦生育期5、10 cm平均地温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0、20 cm地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20 cm地温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2.3%,其次是10 cm地温(27.6%)和5 cm地温(23.2%),0 cm地温的贡献率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1~2010年邯郸地区16个气象台站的日最高气温、14:00时空气相对湿度和14:00时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邯郸市干热风发生日数和干热风天气过程发生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邯郸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邯郸市轻度、重度干热风的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2.6 d和1.4 d,在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轻度、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9次和0.5次;从1971年至2010年,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年际变化很明显,均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轻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5年和2.0年的周期,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0年和2.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业科学》2019,(6):91-96
本试验以郑单958(玉米)和济麦22(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氮肥分配比例(4∶6、5∶5和6∶4)及肥料种类(树脂包膜肥料、脲酶抑制性肥料和脲甲醛肥料)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片SPAD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硝酸还原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氮肥分配比例为6∶4时,冬小麦SPAD值、SOD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干物质积累量均相对较高;当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氮肥分配比例为5∶5和4∶6时,夏玉米各生理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氮肥分配比例为5∶5时周年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较4∶6和6∶4处理分别提高4.5%和8.5%。肥料种类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滴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豫北地区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施用量,选用矮抗5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N_0)、120(N_1)、180(N_2)、240(N_3)、300(N_4)kg/hm~2]对0~40 cm土层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40 cm土层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随着施氮量(0~240 kg/hm~2)增加,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随之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时,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有所下降。根长和根质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的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总体上逐渐降低,少数处理在30~40 cm土层有小幅回升;拔节期至灌浆期,0~40 cm 4个不同土层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抽穗期,在一定范围内(0~240 kg/hm~2)增施氮肥既有利于增加表层又有利于增加深层土壤根系的根长密度,然而根系生物量却主要集中在表层。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也呈逐渐增加趋势,N_3和N_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合理增施氮肥可以通过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施氮量为240~300 kg/hm~2,在此条件下产量为9 286.62~9 306.04 kg/hm~2。  相似文献   
9.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品种晋麦47为试材,喷施不同剂量的苄嘧异丙隆除草剂,分析喷施除草剂后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施用苄嘧异丙隆50%可湿性粉剂3 300 g/hm~2),T4(施用苄嘧异丙隆50%可湿性粉剂3 750 g/hm~2)处理后在10~20 d都会引起小麦第1片叶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的下降,与人工除草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1(施用苄嘧异丙隆50%可湿性粉剂2 700 g/hm~2),T2(施用苄嘧异丙隆50%可湿性粉剂3 000 g/hm~2)处理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并无较大影响;T3,T4处理的小麦产量下降较大,T1,T2处理后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小。在冬小麦幼苗4~5叶期,T1,T2处理既可以有效防除麦田杂草,又不至于对麦苗造成较大损伤,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