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肝脏内分离出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将该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做感染实验,以探讨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射弧菌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与半致死剂量呈负相关;虾体肌肉、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酶活性随弧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应激反应;酯酶同工酶(EST)酶带表现出缺失,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并且两种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副溶菌弧菌感染后破坏了虾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机能的损坏,防病、抗病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虾体患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2.
应用斑点ELISA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nzym e L 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t-ELISA)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 olyticus的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副溶血弧菌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20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定为阳性。用该方法检测时,副溶血弧菌呈阳性,哈维氏弧菌V.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河流弧菌Vf.luvialis biotype、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均呈阴性。斑点ELISA方法不仅具有快速、经济的特点,而且可用肉眼直接判定结果,适合在基层单位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 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 cfu/mL、1*107 cfu/mL 、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 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在扩增内标存在下同时快速检测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五重PCR方法。【方法】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扩增内标靶序列,针对溶藻弧菌gyrB基因、副溶血弧菌collagenase基因、创伤弧菌vvhA基因、霍乱弧菌ompW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并将建立的五重PCR应用于弧菌的筛选。【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混合模板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灵敏度达10 CFU/mL,霍乱弧菌的灵敏度达105 CFU/mL,经特异性评价证实其特异性好,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将建立的多重PCR应用于69株疑似弧菌菌株的鉴定,其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灵敏度高,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适用于食品中常见致病性弧菌的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5.
选择大型溞、斜生栅藻、发光菌为试验生物,对某废弃农药厂污染场地4个不同区域土壤剖面浅层地下水编号为CP01、CP02、CP03、CP04的4种水样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同时对水样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4种水样对大型溞的24h-EC50分别为0.29%、5.12%、0.83%、1.99%;对斜生栅藻的96h-EC50分别为11.04%、50.44%、12.21%、41.66%;对费舍尔弧菌的发光抑制率分别为95%、66%、88%、75%。化学检测结果表明,CP01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与少量烷烃、烯烃类多种物质,CP02中的污染物质只有少量二氯甲烷与1,2-二氯乙烷两种物质,CP03、CP04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与烷烃多种物质。毒性试验结果与化学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种试验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相一致。该研究方法简单快速,可以用于污染场地水样污染毒性诊断,快速筛选出敏感区域,同时提供污染物质的联合毒性基础数据,为场地进一步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创伤弧菌FJ03-X2胞外产物对欧洲鳗鲡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70%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制备鳗源创伤弧菌生物1型高致病菌株FJ03-X2的胞外产物(ECPs),攻毒试验表明,该ECPs对鳗鲡无致病力;SDS-PAGE分析表明,该ECPs由约36 ku为主的系列蛋白条带组成。制备ECPs的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以20μg/尾的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规格为15~20 g/尾的欧洲鳗鲡,ELISA分析表明,21 d和28 d时的血清抗体效价约为1∶1 280,免疫印记显示,ECPs中分子量为36 ku以上的蛋白成份可被免疫欧洲鳗鲡血清所识别,是构成ECPs的主要免疫原;免疫保护试验表明,免疫欧洲鳗鲡显示出较高的免疫保护力。试验结果也显示出,单纯以ECPs等剂量腹腔注射免疫欧洲鳗鲡,不能激发欧洲鳗鲡产生较高滴度的血清抗体,免疫欧洲鳗鲡也未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水生动物的弧菌病及其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发现的主要致病弧菌及其致病机理。从黏附作用、脂多糖、溶血素、外膜蛋白和胞外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了弧菌的致病机理及其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9.
在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监测中,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具有快速、灵敏和廉价等优点的直接生物测试方法.鉴于海水发光细菌在土壤中应用的局限性,本文拟应用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进行土壤中Cu的毒性测定,并对其在土壤Cu急性毒性测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pH对青海弧菌Q67发光的影响,背景溶液的选择及0.01 mol·L-1CaCl2对毒性测定的影响,以期确定淡水发光细菌测定土壤Cu急性毒性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青海弧菌Q67可以应用于pH范同在5.5~9.0之间的样品;不同的背景溶液中,青海弧菌Q67在高浓度人工土壤溶液中的发光最稳定,且不同背景溶液对Cu的毒性测定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推荐高浓度人工土壤溶液作为青海弧菌Q67应用于土壤样品毒性测定的背景溶液;常用的土壤浸提剂0.01 mol·L-1CaCl2显著降低了Cu的毒性(全Cu表示).研究结果对青海弧菌Q67毒性测试方法的建立和在土壤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湖贡湖湾水源地水质青海弧菌Q67急性毒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适用于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太湖贡湖湾水源地水质急性生物毒性诊断方法。[方法]基于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急性毒性试验,以微囊藻毒素-LR溶液进行青海弧菌单一污染物的抑制发光测试;同时测量太湖贡湖湾水源地各采样点水质生物急性毒性效应值和对应的溶解态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的EC50为1.96 mg/L。水体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与Q67急性毒性效应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643(P〈0.01)。[结论]该水质急性毒性诊断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