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4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6篇
  27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来自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化学成分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来自西双版纳自治州(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级行政区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对来自普洱茶产区的东南、西南、西北3个区域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进一步鉴定了普洱生茶中79种主要成分,并对其在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滋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UHPLC-Q-TOF/MS的茶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轮廓可以作为普洱生茶产地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 mg/100 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到3 733.32 mg/100 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质量分数高达1.24 mg/100 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著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质量分数为642.44 mg/100 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著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其他组样品与感官与呈味属性相关性不强。结论:不同处理方式的金华火腿骨具有不同的风味,其风味特征与多种物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火腿骨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金华火腿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酶抑制法的自助式农药残留检测平台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 mg/100 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到3 733.32 mg/100 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质量分数高达1.24 mg/100 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著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质量分数为642.44 mg/100 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著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其他组样品与感官与呈味属性相关性不强。结论:不同处理方式的金华火腿骨具有不同的风味,其风味特征与多种物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火腿骨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金华火腿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4.
5.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江苏优质食味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新型栽培技术钵苗机插移栽,在大田常用量总施氮270 kg hm~(–2)条件下,设置10∶0、9∶1、8∶2、7∶3、6∶4、5∶5、4∶6七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的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当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含量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但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后期施氮量大时蛋白质含量增大。两品种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6∶4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而垩白大小逐渐增加。食味品质中除了完整性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降低而增加外,香气、光泽、味道、口感以及食味值均呈现递减趋势。各处理的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除对照不施氮肥处理最大外,均随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适当增加穗肥比例能有效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增大稻米粒长和粒宽,但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处理对“稻花香”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花香"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T1,常规处理;T2,豆饼处理;T3,豆饼+麦饭石处理)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的整精米率高于T1和T2处理,垩白粒率表现为T3T2T1,而碎米率表现为T3T2T1。从稻米的成分来看,蛋白质含量表现为T1T2T3的倾向,3种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T3处理的评分极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1和T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淀粉糊化特性方面,最高粘度表现为T2T3T1,崩解值表现为T3T2T1,而消减值表现为T3T2T1。品尝试验中,3个处理在米饭外观上的差异不明显,T2、T3处理的香气与T1处理存在显著差异,T2、T3处理的综合评价值极显著高于T1处理。T2处理的味道、粘度和硬度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T3处理的味道和粘度与T1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滋味的电子舌评价及呈味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科学地判定茶叶等级,采用电子舌技术结合HPLC技术研究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的滋味品质及其呈味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电子舌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至三级茶的鲜度值和复合滋味值显著递减,HPLC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和三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1.92 mg/g、46.45 mg/g和43.01mg/g,各级茶的茶氨酸含量均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0%以上,特一级茶和一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与三级茶间的差异显著(P0.05);单组分氨基酸含量在0.02~29.811mg/g,特一级茶的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8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级茶。茶汤鲜度值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电子舌可凭借茶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区别霍山黄芽茶的等级。  相似文献   
8.
烘烤干筋阶段恒定温度及持续时间对烤烟香吃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采用二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了贵烟4号烘烤干筋恒定温度及持续时间对烤后烟叶香吃味评分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筋阶段当温度稳定在50℃~60℃持续时间5~20h时,烟叶香吃味评分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抛物线曲线,最佳香吃味得分出现在温度54.3℃~57.0℃,持续时间为12.5~15.5h;最高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出现在温度54.3℃~56.3℃、持续时间5~12.5h时,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适合北京地区秋茬种植的生菜品种,对日光温室内定植的18个品种进行评比。通过在采收期比较各个品种的口感、外形及产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结球生菜中,产量和口感较优的品种有北生3号和北生4号;散叶生菜中,产量和口感较优的品种有北散生4号、特波斯和北散生2号等;适宜观赏的生菜品种有富兰德里、大橡生2号、奶油红、脆叶绿和蒙黛。  相似文献   
10.
《African Zoology》2013,48(2):407-411
Two generations of gustatory organs occur during amphibian ontogeny in frogs and salamanders (Anura and Caudata), and are classified as taste buds or taste discs. Taste buds are present in larval forms, whereas taste discs are typical for adults. The little research done on Gymnophiona suggests that only taste buds are present in aquatic forms (larvae and adults), and adults of the only terrestrial species studied had taste bud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gustatory organs in a terrestrial caecilian, Boulengerula boulengeri (Herpelidae), from Tanzania using standard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 found only taste bud type organs to be present in B. boulengeri. These occur mainly in the mucosa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oral cavity, usually near the teeth.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 boulengeri possesses only one type of gustatory organ during its ontoge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