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数量偏多、公益目标模糊、产出效率低的问题,自2001年我国开始了对该类机构的分类改革。目标有二:一是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从公益类机构内部剥离出去;二是推动公益类研究由事业型管理模式向高度社会化的非营利型组织(NPO)管理模式转变。实践表明这两项创新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本文分析了创新过程中“一所两制”管理模式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以典型发达国家为参照,评价了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提出了当前应该稳定“一所两制”管理模式并推进准非营利型组织(quasi-NPO)管理模式的看法,为最终实现改革设计的目标积累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广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合理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维持公益林的经营动力,该文采用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和本金折息法,并以价值损失补偿计量标准,计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结果表明:①如果政府一次性购买广西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公益林归国家所有,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所需的补偿金额为220亿元人民币;②如果公益林产权不变,仍由所有者按公益林建设规程进行经营,保证公益林正常发挥生态效益,每年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所需的补偿金额为7.22亿元人民币.各树种类型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杉木236.0元/(hm2.a)、马尾松214.4元/(hm2.a)、阔叶树219.1元/(hm2.a)、桉树195.4元/(hm2.a)、竹林87.4元/(hm2.a)、灌木林39.1元/(hm2.a).公益林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必须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才能维持公益林的经营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煤补农”是煤炭资源型区域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出路.本文对乡宁县以“一矿一业一事”为主的“以煤补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煤炭开发的制度失灵导致乡宁面临发展困境,矿农冲突频发,农民、煤企、政府都产生了新制度的需求,因而地方政策得以出台;乡土社会约束、政府的激励、自身转型动力、参与村庄治理,都促使煤企执行政策.政策实施保障了农业资本投入,促进了农业资源开发与结构优化,并建立了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最后指出了乡宁模式的局限性,未来“以煤补农”需要国家规范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是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特性、农业技术推广和交易过程,分析了农业技术的准公共产品特征.依据公共产品性质,将农业技术推广分为公益型、市场型、公益和市场结合型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属性.从技术推广体系、市场载体、园区龙头企业,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广西柳州市柳江河上游生态公益林保护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广西柳江河上游的生态公益林保护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剖析研究区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现状,确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目标,并提出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相关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及补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长沙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管理措施,分析了该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生态公益林更新和补植树种——千年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3
系统分析了发展千年桐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千年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用途,并阐述了千年桐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壮苗培育、造林与抚育、病虫害防治等营林措施,为生态公益林树种的更新与补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