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60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盐度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8℃水温下,实验室内比较观察了盐度为0、3、69、、152、0、30、40八组水体中石磺(Onchidiumsp.)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状况,并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了低盐度(0、3、6、9)培育试验。结果表明:石磺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的胚胎发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异,盐度0组中的胚胎畸形率高达97%±2%,盐度3组中的胚胎畸形率达75%±2%,盐度30组中停止发育的胚胎(即单卵黄球胚胎)比例为60%±4%,盐度40组中停止发育胚胎的比例达98%±2%,盐度6、91、5、20组的胚胎能正常发育,孵化率均在90%以上;石磺卵群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6~20。囊胚期的胚胎适应低盐度的能力稍强,盐度0组中的囊胚期胚胎分裂球解体,不能正常发育;盐度3、6、9组中的囊胚期胚胎能正常发育。盐度为23.4和27.4的自然海水环境中,石磺胚胎也能正常发育和孵化。 相似文献
2.
大眼鳜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从嘉陵江采集到6批大眼鳜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在Nikon体视镜下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不同发育时期进行显微照相。结果表明,大眼鳜成熟卵圆球形,微油黄色,无粘性。在水温13.9~19.8℃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83h 18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6~5.2mm,肌节数32.35对。同时,对大眼鳜、鳜鱼、斑鳜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大眼鳜胚胎器官分化比斑鳜早,孵化时间比斑鳜短,且受精卵卵径小于斑鳜。斑鳜初孵仔鱼全长5.1~6.0mm,肌节数42对。鳜初孵仔鱼全长3.6—3.9mm,肌节数28对。嘉陵江大眼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前,而鳜和斑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后。油球的数量没有种的特异性,而与外力挤压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条石鲷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1
通过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形态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进程。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90~0.95mill,油球1个,卵裂为盘状卵裂。在水温23~24℃,盐度26~28的条件下,受精后7h 10mirh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12h,眼囊形成;受精后20h 30min,心跳开始搏动;受精后26h 30min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78~2.03min,至5日龄全长3.25~3.30min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至8~15日龄,全长3.50~4.97mm时,鳔形成;至18.20日龄,全长7.10~7.31min时,尾鳍鳍条发育完整。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镜和显微镜下对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根据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以及膜内溞状幼体期。日本沼虾卵裂属于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之间的过渡类型,无囊胚腔。3对附肢原基在前无节幼体期形成,胚胎在前溞状幼体期腹部开始分节,复眼色素也在前溞状幼体期出现,随后复眼色素区域逐渐增加,到膜内溞状幼体期孵化时复眼结构成熟。腹部分节和复眼色素的出现表明胚胎进入前溞状幼体期。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由于附肢的形成和分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胚胎发育的最后4个时期所持续的时间较长。研究亮点:针对日本沼虾胚胎无节幼体期和溞状幼体期划分目前存在的争议,通过胚胎外部形态与组织切片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再研究,澄清了这两个时期的划分。同时,阐明日本沼虾卵裂类型,并分析了日本沼虾发育时间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早期个体发生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的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和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为21 ~22℃的条件下,受精卵需18 ~20 d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经20~ 26 d后,面盘幼虫逐渐破膜而出;脉红螺面盘幼虫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中部开始凹陷,并逐步加深成4叶,呈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成为稚螺. 相似文献
6.
7.
温度对海湾扇贝与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9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温度下,各亲本组合受精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0~30℃和19~28℃,虾夷扇贝5~22℃和10~19℃;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0~32℃和19~28℃,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25℃和15~19℃。在适温范围内,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受精率达100%,两杂交组合可达70%以上,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10~19℃和13~17℃;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19℃和15~17℃。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形态、卵丘细胞凋亡与增殖状态和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卵胞质均匀程度和卵丘细胞层数等形态指标,对所挑选的未成熟COCs进行分组,随后利用体外受精技术和TUNEL技术,并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各组COCs的体外发育能力及其卵丘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差异。【结果】 与包被5层以上致密卵丘且卵胞质均质的COCs相比,具有2—5层轻度扩散卵丘与颗粒化卵质特征的COCs显示较好的后续胚胎发育潜力、较高的卵丘细胞凋亡程度和较低的G2-M期细胞比率。【结论】 卵丘细胞凋亡程度与未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呈正相关;COCs形态、卵丘细胞凋亡或者G2-M期细胞比率指标可以用来指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进行了青蚶繁殖习性的观察和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揭示了青蚶繁殖和胚胎发育的过程。本实验筛选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稚贝附着的适宜环境条件。浙南沿海青蚶的自然繁殖盛期是每年的6-7月,水温为24~28 ℃。受精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28 ℃,盐度为22~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4~28 ℃,最适宜盐度为26;幼虫的前期培育饵料以球等鞭金藻为宜;经10~12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质地坚硬表面粗糙的水泥砖较适合稚贝的附着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玻璃海鞘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显微镜下,对自然排放的的玻璃海鞘C iona intestinalis卵细胞和受精卵以及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玻璃海鞘卵具有特殊的被囊细胞,未受精前的卵径为110μm左右,受精后为160~170μm;在20℃水温下,卵细胞从受精到蝌蚪幼虫孵出需16~18 h,幼虫的浮游时间约2 h,从附着到尾开始收缩约3 h,从尾开始收缩至变态约4 h,从开始变态到变态完全约7~9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