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862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8篇
  291篇
综合类   162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43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公园城市建设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为例,对比其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以气候顶级群落结合人文资源特点构建作为公园城市景观建设的目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构成,并以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为依据,改革现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等课程区块的改革建议。建议增加应用气象学、森林生态学、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环境心理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学等有利于构建气候顶级群落和体现人文特点的相关课程,进一步完善适应公园城市建设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扎实基础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已成为专业的特色课程。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课程案例库建立、课程组织与教学、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3方面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并结合问卷调查和学生作业了解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价值和作用的理解,增强其对园林植物的认知能力,以及根据场地特点和节庆应用目的等,从生态学、美学和植物文化角度选择和配置应用植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广州近代城市公园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在岭南造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合历史图文资料,运用风景园林史学和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分析其造园特征。广州近代城市公园的中西合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中西融合的建筑小品、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探析其中西合璧特征,有利于丰富岭南近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推进对广州近代城市公园的保护与造园智慧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道路景观构建的重视,道路绿化、彩化景观愈发优美和引人注目。该文基于152份有效问卷,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道路灌-草层的绿化形式(绿篱式、50%草花覆盖式及100%草花覆盖式)对有驾驶经验的受访者红灯敏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绿篱式道路绿化,草花式道路绿化会造成受访者红灯敏感度降低;女性比男性的红灯敏感度高,但更易受草花干扰;25—45岁年龄段受访者对红灯的敏感度和抗草花干扰能力比18—25岁及45岁以上受访者高;相对于偏好草花式绿化的受访者,偏好绿篱式绿化的受访者有更高的红灯敏感度和抗草花干扰能力。建议应尽量避免在事故易发地段大面积应用颜色艳丽的草花进行道路绿化。  相似文献   
5.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路、草地、沟渠、果园5类主要非耕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中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减小,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在0~40%范围内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同样呈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高于40%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再次出现峰值且高于20%~30%。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的增加,农业景观香浓多样性、香浓均匀度指数和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蔓延度恰好相反。不同生境中重要值最高的均为禾本科植物,但植物种不同;优势种优势度为果园沟渠草地田间路林地。果园、草地和沟渠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田间路,丰富度指数为草地林地沟渠果园田间路,且草地、果园和田间路的不同调查区域间植物群落指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草地、果园、沟渠、田间路和林地中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顺次降低。研究结论表明,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中,最适宜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非耕作生境中林地、沟渠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湿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生境干扰类型和方式不同,景观异质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程度也不同。在今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非耕作生境的类型和比例,干扰的类型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及农业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林下地被植物的选择、分类及在玉溪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种植林下地被植物时存在的问题,筛选出适应林下种植的优良花卉地被品种,对开发利用林下乡土地被植物提出建议,为今后林下花卉地被的配置种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星球城市化:风景园林的新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淦东 《广东园林》2020,42(5):76-80
星球城市化是建立在对城市/非城市二元论批判上提出的立足全球尺度的城市理论,其对非城市区域的关注与思考,以及操作性景观等概念的提出,均论证了这一城市研究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密切联系。以星球城市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思潮近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教育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星球生态学、星球建筑学以及星球基础设施等新概念的提出为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与操作手法,同时也促进了风景园林与多个学科之间的良性交流与补充。在星球视野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将凭借其综合性与包容性,在全球人居环境营造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海珠广场绿地景观提升改造为例,探究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提升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原状广场实地调研、环境精准识别,针对绿化景观无序、场内空间封闭、园路铺装失修等现状,结合SWOT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改造原则。采用适当抽疏、增加花卉、合理规划景观格局、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等措施,打造兼具"红色"文化传承、门户形象展示、休闲观光、活动举办场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相似文献   
9.
The newly formed extensive flooded land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old great potentials to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 (ESs) for surrounding cities and communities. Conflicting values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may complicate and inhibit broad-scale decision-making for this novel ecosystem. Public attitudes are a crucial influence in the way this process plays ou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how the reservoir bank is perceiv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of riparian ESs, and preference for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design styles through photo-questionnaire interviewing. Although Chongqing citizens know littl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they do recognise riparia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especially the bank protection and pollution interception functions, while benefits of habitats for wildlife and flood attenuation were of less concern. Recreational values were least appreciated,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other studies.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a wider, intens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various social media in today’s China. But publicity has been dominated by toxic air, water and soil pollution control rather than the benefit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personal contact with nature. In line with recognition of ESs, there is quite strong preference for the forested design scenario and particularly vegetation components across the socio-demographic spectrum. Overall,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very low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perceptual responses. Our study also revealed misunderstandings around riparian functions and a gap between public expectations and special abiotic and biotic prerequisites in restoring novel ecosystems. Finally, we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this research to urban novel ecosystems in general, and implications for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engaging appropriate public values in sustainab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ch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0.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景观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 2014年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最直观的表现,研究遗产地的景观特征和演变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景观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实现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发展。本文运用Landsat 1991年、2001年、2010年和2018年的卫星影像结合实地调研,研究庆元香菇文化系统遗产地的景观现状、特征及结构,分析1991—2018年各景观类型演变规律及可能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遗产地景观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耕地、居民地和水体4类,其中森林面积达到1 643.23km~2(86.61%),是优势景观类型。2)区内山高、林密、溪流和菌菇资源丰富,形成了"河流-村落-梯田-森林"的垂直景观结构,并拥有西洋殿、菇寮等独特的香菇文化景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1991—2018年,遗产地森林面积增加139.28km~2(7.34%),耕地面积减少154.53km~2(8.15%),居民地面积增加11.86km~2(0.63%),水体面积增加3.48km~2(0.18%)。4)景观变化与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20世纪后半期,遗产地森林砍伐严重,森林覆盖率由79.27%降低到77.97%; 21世纪以来,封山育林和生态林业建设使森林覆盖率从77.97%上升至86.61%,退耕还林和城镇化政策则分别促使了耕地面积减少和居民地面积的微弱扩张。总之,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遗产地景观结构独特,得益于当地居民林-菇共育的传统理念、香菇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当地森林保护等政策的施行,遗产地森林面积经历轻微的下降后又迅速增加,为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