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8篇
农学   173篇
基础科学   12篇
  32篇
综合类   1010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686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豆象是危害豇豆最主要的仓储害虫。发掘豇豆抗豆象基因为抗性品种的选育,以及减少豆象对豇豆生产的危害奠定基础。【方法】以中豇1号(感)和Pant-lobia-1(抗)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法分别对282个株系接种绿豆象和四纹豆象,进行抗豆象表型鉴定,并利用两亲本对3 992个来源于绿豆、小豆和豇豆的SSR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然后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对282个株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后结合RIL群体各株系抗豆象表型鉴定数据和基因型分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进行抗豆象QTL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豇豆抗豆象基因。【结果】中豇1号和F1籽粒的被害率均为100%,Pant-lobia-1籽粒的被害率分别为22.5%和42.5%。推测Pant-lobia-1对绿豆象和四纹豆象的抗性均为隐性遗传;筛选到182个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 065.23 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85 cM;经2种豆象处理,分别在连锁群1和连锁群5上检测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暂定名为vubr1-1vubr5-1,其中vubr1-1位于标记XD11-44和HAAS_VR_2274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7.6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7.16%和6.92%;vubr5-1位于标记XD1-14和CP185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90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6.96%和6.37%。【结论】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182个多态性标记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检测到2个与抗豆象相关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 726.6e-0.431t(R2=0.981 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豇豆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为应对主栽蔬菜品种上市集中,收购商压价收购,种植茬口衔接不紧,栽培效益不断走低,菜农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等问题,对广西主产区豇豆、辣椒和南瓜周年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形成1套广西北部湾地区豇豆、辣椒和南瓜周年栽培技术。通过轮作蔬菜生产茬口调整、早春拱棚育苗栽培等技术措施,安排合理上下茬作物品种,提早了春种豇豆上市时间,保障了早春豇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夏辣椒和秋南瓜的增产增收。采用豇豆-辣椒-南瓜轮作栽培模式的产值比豇豆-水稻常规轮作模式每667 m2提高9090~12800元,经济效益增加明显,为探索广西豇豆主产区的蔬菜轮作栽培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蔬菜采后体内多环芳烃(PAHs)对人体的危害风险,以豇豆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洗洁精、食盐、米酒、米醋、植物油及清水分别对豇豆豆荚进行浸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豇豆采后体内PAHs的含量,并筛选出豇豆体内PAHs的最佳净化方法。结果表明,米酒和米醋处理对豇豆体内PAHs的去除效果基本一致,其中米酒处理组的∑PAHs(美国环保局公布的优先监测的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总和)降低68.92%,米醋处理组的∑PAHs降低73.88%,且对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清水浸洗可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茚并(1,2,3-c,d)芘含量,但会使菲的含量增加;食盐处理使∑PAHs增加了77.15%,主要表现在增加了2、3环PAHs在豇豆体内的积累;植物油处理可降低个别PAHs单体含量,但会引入其他PAHs单体,同时增加∑PAHs含量。毒性当量计算结果表明,米酒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同时食盐处理也使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当量降低。米酒和米醋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PAHs和二苯并(a,h)蒽的含量及其毒性当量。  相似文献   
5.
之豇618是以从四川引进的麻子豇豆为母本,以从辽宁引进的ZH优选株系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抗枯萎病鉴定育成的中熟豇豆新品种。植株蔓生,花紫色,主侧蔓均可结荚,平均单株结荚14.4条;商品荚油绿色,条荚顺直,喙绿色,鼠尾少,平均荚长63.7 cm,单荚质量26.6 g,豆荚肉厚,粗纤维含量低,口感糯、微甜,可溶性糖含量为24.0 mg · g~(-1);对日照长短不敏感,中抗枯萎病和病毒病,早期产量与之豇106相当,总产量2 000 kg · (667 m~2)~(-1)左右,适宜在全国各地(除高寒地区外)种植。  相似文献   
6.
王强  缪其松 《蔬菜》2020,(12):41-44
针对部分菜农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有限,设施栽培技术普遍欠缺,大量温室、大棚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总结了当地大棚西瓜—水稻1年2茬传统栽培模式的缺陷,探索出大棚设施西瓜—豇豆—莴笋周年高效无公害栽培模式,实行多种蔬菜合理搭配,各茬技术简洁高效,全面实行无公害绿色防控措施,既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又增加了菜农的种植收益,在南京地区推广应用后,每667 m2大棚全年毛收入约20 000元,蔬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安全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温度下豇豆花粉对卵圆真绥螨[Euseius ovalis(Evans)]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条件为25、30、35 ℃下,用豇豆花粉饲喂卵圆真绥螨,观察雌成螨繁殖,记录卵至成螨的发育历期,分析各螨态存活率及各生命参数。结果表明,用豇豆花粉饲喂卵圆真绥螨在3种温度下均可正常发育和繁殖,单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2.33±2.17)、(19.29±2.85)、(10.40±1.92)粒。卵-成螨30 ℃时发育历期最短,为(3.71±0.12) d。卵-成螨在25、30 ℃下存在较高的存活率,分别为93.75%±4.35%、90.63%±5.24%,35 ℃时存活率最低,为68.75%±8.30%。说明豇豆花粉可作为卵圆真绥螨的交替食物。35 ℃时,卵圆真绥螨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为最低,分别为1.45±0.13、0.04±0.03和1.04±0.02,与25、30 ℃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高温对卵圆真绥螨存在抑制作用。30 ℃种群加倍时间最短,为(3.73±0.56)d。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四川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水平,科学使用咪鲜胺可持续防治豇豆根腐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3株四川省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毒力曲线,建立敏感基线,评价其潜在的抗性风险。参试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平均值为EC50值(0.0063±0.0028)mg/L,这个值可用来监测豇豆根腐病原菌种群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参试菌株中,61.9%为敏感菌株,38.1%为低抗药性菌株,没有出现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在四川豇豆生产上咪鲜胺仍可作为防治豇豆根腐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豇豆连年种植易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低。研究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对连作豇豆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为缓解豇豆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豇豆连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设三个处理为豇豆单作 (对照)、芹菜伴生豇豆、紫背天葵伴生豇豆。分析了不同处理豇豆生长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 【结果】 与单作相比,伴生芹菜处理显著提高了豇豆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 23.98%、9.07%、16.14%和16.00%;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株高、茎粗与单作无显著差异,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则显著低于单作。伴生芹菜处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最高,较单作处理显著增加了10.06%;真菌数量最低,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了41.51%;细菌数量和单作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别;而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放线菌、真菌和细菌数量与单作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单作处理相比,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7.07%、381.00%、21.63%和42.79%。伴生芹菜处理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62.48%、30.75%和35.27%,而脲酶活性与单作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别。与单作相比,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分别提高豇豆根际土壤pH 0.98%、1.23%;同时二者分别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9.48%、8.34%。伴生芹菜处理豇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 b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伴生紫背天葵处理与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伴生芹菜处理豇豆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DHAR) 活性最高,与单作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16.20%、73.49%和17.76%;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和单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伴生紫背天葵处理豇豆根际土壤CAT、GR活性相对于单作处理分别增加了97.12%、58.79%;POD、DHAR活性则与单作处理无显著差别。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处理均能显著提升豇豆产量,前期分别增加了19.87%、19.61%,中期分别增加了18.22%、15.33%,后期分别增加了8.44%、12.70%。 【结论】 芹菜和紫背天葵伴生连作豇豆可以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改善根际土壤环境和微生物结构,且均能提高豇豆产量,有利于缓解连作障碍,其中以芹菜伴生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豇豆属于季节性产品,其含水量较高,采收后易失水,鲜度下降,为改善这一问题,对适时采收的豇豆进行速冻加工是其保鲜、保质的重要加工技术。本文从原料拣选、清洗、捆扎、切段、漂烫、冷却、沥水、速冻、包装、冷藏等方面介绍了速冻豇豆加工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豇豆速冻生产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