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8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1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连续多年的实地调查和野外踏查,在"接近自然的林业"和"新林业"理论指导下,提出辽西地区的油松纯林改造应优先选择天然更新,并就不同立地条件下应采取的促进更新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山鸡椒产业化规模发展,通过对山鸡椒不同密度的人工栽植与野生苗培育对比试验以及茶椒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山鸡椒人工栽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积保存率达100%;人工林比同密度野生林单位面积产量增长90.4%~96.3%,栽培密度1 110株/hm2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1 665株/hm2人工林增长17.3%,比1 995株/hm2人工林增长36.6%;栽培密度为495株/hm2的茶椒间作山鸡椒总收入比330株/hm2株增长10.9%,比630株/hm2增长8.3%。由该试验可知,山鸡椒人工林比野生林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抗逆性增强。人工纯林最适合密度为1 110株/hm2,茶椒间作最适合密度为495株/hm2。同时加强抚育、施肥、修剪、疏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山鸡椒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6.
纯林与混交林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永定县金丰国有林场中的杉木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纯林和混交林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林内温湿度、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在土壤养分含量、林内温湿度、植被覆盖度及预防水土流失的能力均高于纯林。这说明,树种的不同造成2者之间生态效益差异。  相似文献   
7.
8.
对于采伐木也有标准。我国人工纯林的抚育采伐,一直推行下层抚育伐,首先将林分中的所有林木按克拉夫特分级法分为五级: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简便易行,在现场很易判断,施行下层抚育采伐时,只要按设计的采伐强度采伐掉全部Ⅴ级木或再砍去部分Ⅳ级木即达到目的。如果强度再大些,则再伐去少量干型不好的、机械损伤的以及受病虫害较重的Ⅲ级木即可。  相似文献   
9.
杨丽  王路风  郭波 《国土绿化》2014,(10):43-43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5镇、7乡、1个办事处。经过全县人民3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人工造林面积达到85万余亩,创造了干石山绿化的奇迹,被誉为"太行山绿化先锋县"。对现有油松纯林进行改造,大面积发展针阔、乔灌混交林,已成为今后壶关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阜新地区林分生态条件,控制松毛虫危害,促进林木生长,在小区试验研究基础上,1995—2000年,6年间在阜新地区的28个乡镇、10个国有林场松毛虫发生的常灾区幼林中进行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技术推广,共推广15 333hm2,实际栽植阔叶林、灌木4 800hm2,成活率85%左右,保存率在8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