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564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46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使用羊排卵测定仪准确掌握不同繁殖期小尾寒羊的排卵期,旨在有效提高母羊的受孕率。选择1.5~3.5周岁和4~6周岁小尾寒羊空怀期繁殖母羊各30只,利用羊排卵测定仪测定发情期内母羊生殖道黏液电阻值,研究其变化规律,发现1.5~3.5周岁母羊组发情持续时间较短,电阻值下降和上升均较快;而4~6周岁母羊组发情持续时间较长,电阻值下降较快但其上升曲线较为曲折。比较处于不同阴道黏液电阻值范围的母羊人工授精后的受孕率发现,4~6周岁的羊群组比1.5~3.5周岁的羊群组可受孕范围宽,但1.5~3.5周岁的羊群组在可受孕电阻值范围内受孕率明显高于4~6周岁的羊群组。该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年龄小尾寒羊母羊阴道黏液电阻值变化幅度不同,发情周期内电阻值下降到最低点后再上升时期为小尾寒羊的排卵期,适宜配种,该时期为母羊配种受孕率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RNA-Seq技术挖掘绵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挖掘影响两种绵羊肉质性状的关键基因。分别选取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各3只,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其背最长肌转录组文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影响两者肉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6个样品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后共得到120 Gb的有效数据,共筛选出33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2个,下调基因有251个。GO功能富集与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了6个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PDK4、MYF6、PPARGC1A、SLCO4A1、FABP4、LEP。试验通过对比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数据,筛选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丰富了绵羊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阐述不同品种绵羊肉质性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旨在探讨以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作为受体时,二者的胚胎移植效果及所产羔羊的早期生长性能之间的差异。选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n=11)和澳洲白绵羊(n=110)作为供体,以小尾寒羊n=196)和蒙古羊(n=504)作为受体;对供体母羊进行超数排卵以及人工授精处理,记录供体母羊的收集胚胎总数和可用胚胎数,计算平均每只羊收集的可用胚胎数以及胚胎合格率;对小尾寒羊和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及胚胎移植处理,记录受体母羊的产羔数,计算繁殖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受体母羊所产羔羊的平均初生重、成活率以及70日龄断奶羔羊数、70日龄断奶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每只母羊提供的断奶羔羊数。结果表明,从供体母羊中共获得可用胚胎549枚,平均每只羊收集可用胚胎4.54枚,胚胎合格率为82.56%;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受体母羊529只,所产羔羊240只,平均繁殖率为45.37%;小尾寒羊的发情率和繁殖率明显高于蒙古羊;共获得70日龄断奶羔羊211只,羔羊成活率为87.92%,平均日增重为280.00 g;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所产的羔羊初生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小尾寒羊所产羔羊的70日龄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蒙古羊,而蒙古羊所产羔羊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平均每只小尾寒羊母羊可提供的断奶羔羊数(0.42只)略高于蒙古羊(0.39只),小尾寒羊作为胚胎移植受体略具有优势。综合分析表明,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小尾寒羊和蒙古羊均可以作为胚胎移植的受体来使用。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17,(15):33-35
为了研究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羊养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为优化羊日粮蛋白质水平提供依据,试验采集小尾寒羊瘤胃液,借助体外模拟培养技术,对4种粗蛋白质水平(12%、14%、16%、18%)日粮的养分瘤胃降解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DM降解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CP、NDF和ADF降解率影响显著。结果提示,提高羊日粮的粗蛋白质水平有利于营养物质在瘤胃中降解,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6%时对提高羊的养分瘤胃降解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正>小尾寒羊以其高繁殖率、早期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耐舍饲的优良特性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是我国较好的肉用地方品种。内蒙古通辽地区小尾寒羊存栏量大,但小尾寒羊舍饲养殖效益差别较大。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库伦旗镇奈林稿镇肉羊合作社的小尾寒羊舍饲养殖效益突出,本文针对其养殖模式和效益进行了总结分析。一、生产经营及繁殖模式生产经营模式为自繁自育。繁殖模式:13个月2产,平均产羔率240%,成活率90%以上,平均每胎2.1个羔。  相似文献   
7.
8.
为克隆绵羊角细胞关联蛋白2(Keratinocyte-associated protein 2, KRTCAP2)基因mRNA并分析该基因表达分布规律,本研究首先提取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皮肤及不同组织总RNA,RT-PCR方法克隆KCTCAP2基因并进行两个品种间的比较分析,随后利用HRM方法对目的 SNP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最后用q RT-PCR方法分析两个品种不同组织间KRTCAP2基因的时空表达分布。RT-PCR扩增显示绵羊皮肤组织出现略小于500 bp的特异性条带,测序证实该片段为KRTCAP2基因,长度为466 bp,编码149个氨基酸。所克隆的4条片段中存在4个SNP位点,其中2个SNP位点引起氨基酸位点突变。针对c.194位A>G突变位点设计的HRM检测发现小尾寒羊、新吉细毛羊等群体中并不存在该多态位点。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分布显示,KRTCAP2基因存在多组织表达特性,在两品种羊组织表达模式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小尾寒羊与新吉细毛羊中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道与皮肤组织中KRTCP2表达量较心脏组织呈现上调表达的趋势。差异性表现为新吉细毛羊在肝脏、脾脏、肺脏、肠道、脑和皮肤的组织表达量均高于小尾寒羊,在肌肉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小尾寒羊,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基本持平。本研究成功克隆出绵羊KRTCAP2基因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探讨绵羊角细胞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肖成  金海国  魏天  曹阳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7):2030-2037
为了探究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试验采集2月龄小尾寒羊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前体脂肪细胞布满细胞板后,分别用诱导Ⅰ液、诱导Ⅱ液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使其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成熟脂肪细胞并检测脂滴含量。分别在增殖期细胞增殖70%、90%及分化期诱导Ⅰ液处理48 h、诱导Ⅱ液处理48 h、完全培养液处理48 h时(2、4、6、8、10 d)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C/EBPα、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CSS2、IGF1、ADD1、FOXO1、ACACA、DGAT1、CPT1A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并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变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内部具有明显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细胞分化阶段具有明显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相同;C/EBPα、FOXO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6天,可能在细胞分化早期发挥作用;PPARγ、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DD1、ACSS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8天,但表达倍数与趋势均不相同;ACACA基因表达量出现上下波动;IGF1、DGAT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10天;CPT1A基因表达量则一直下降;FABP4基因表达倍数显著高于其他基因。本研究全面检测了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可为探究小尾寒羊脂肪分化过程分子机制、挖掘参与脂肪分化新的关键基因、提高小尾寒羊肌间脂肪含量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青贮影响小尾寒羊瘤胃代谢的机理,本研究选取小尾寒羊母羊8只,体重26.6kg左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分别饲喂甜高粱青贮(sweet sorghum silage,HG)和玉米(Zea mays)青贮(corn silage,HY),精饲料及苜蓿(Medicago sativa)颗粒按动物体重的1%及0.5%补饲,于采样期第1(D1)、7(D7)、30天(D30)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H、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NH3-N)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浓度。结果表明,生长期小尾寒羊玉米青贮采食量(520g·d-1)显著高于甜高粱青贮(310g·d-1)(P0.05);在整个适应期,饲粮处理、饲喂时期及其互作对两组试羊瘤胃液pH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瘤胃液NH3-N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D7期瘤胃液NH3-N浓度最高,D1期最低,在D30期,HG组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高于HY组;饲粮处理对瘤胃液支链脂肪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有显著影响(P0.05),在D7、D30期,HG组支链脂肪酸显著高于HY组;饲粮处理和饲喂时期的交互作用对乙酸∶丙酸(A∶P)有显著影响(P0.05),D7期HG组A∶P高于HY组,而在D30期,则相反。综上,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对不同青贮型饲粮适应性存在差异,饲喂1个月后,HY组采食量及瘤胃液乙酸∶丙酸高于HG组,但瘤胃液NH3-N、支链脂肪酸浓度低于HG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