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40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完全免费 | 97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550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140篇 |
2017年 | 388篇 |
2016年 | 565篇 |
2015年 | 769篇 |
2014年 | 1902篇 |
2013年 | 1825篇 |
2012年 | 2077篇 |
2011年 | 2064篇 |
2010年 | 1912篇 |
2009年 | 2238篇 |
2008年 | 2340篇 |
2007年 | 1984篇 |
2006年 | 1788篇 |
2005年 | 929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357篇 |
2002年 | 366篇 |
2001年 | 298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326篇 |
1996年 | 284篇 |
1995年 | 291篇 |
1994年 | 219篇 |
1993年 | 191篇 |
1992年 | 112篇 |
1991年 | 128篇 |
1990年 | 216篇 |
1989年 | 157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65年 | 18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56篇 |
1956年 | 8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9篇 |
1952年 | 20篇 |
195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总被引:156,自引:0,他引:156
自2005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列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各地近期反馈的情况来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不健全是当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的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 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 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速效磷提高较少, 施入的化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多,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较大。与有机肥相比,化肥提高土壤全磷30%,提高速效磷115%。【结论】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产和提升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施用(0、2 0、40 t hm-2)试验,连续两年观测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变化.[结果]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对主要土壤肥力性质表现出改善效应,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pH,同时降低土壤容重,但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对CH4排放的影响依氮肥施用而异.不施氮肥下,施用生物质炭提高当季土壤CH4排放(20 t·hm-2用量时),但次年无影响.施用氮肥下,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无显著影响,仅40t·hm-2用量时次年CH4排放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对不施氮肥土壤当季N2O排放无显著影响,并降低次年的排放.然而,施氮肥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其降幅高达66%.施氮肥条件下,连续两年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及其水稻生产的碳强度,特别是40 t·hm-2的高用量下.[结论]在连续两年内,稻田采用生物质炭配施氮肥的管理措施对改善土壤性质和稳定水稻产量具有持续效应,高用量生物质炭(40 t·hm-2)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和水稻生产的碳强度,且在连续两年内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因此,在当前稻田管理措施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应用“3414”肥料试验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现代肥料二次回归"3414"设计,对春玉米施肥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在各类型函数中最低,投入的肥料价值也最低,获得的产投比较高;通过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最高,其中K处理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获得的最高产量和产投比最高。各类型函数所获得的最佳经济产量表现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三元函数,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所获得的产投比远远高于其他函数,可用于推荐施肥。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春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为:N162.8kg/hm2,P2O5112.7kg/hm2,K2O149.7kg/hm2,需要投入的肥料成本为1776元/hm2,可获得最佳经济产量13241kg/hm2,产投比高达7.45。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建立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和不同分级范围推荐施肥量,为川中丘陵区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对川中丘陵区2006年水稻“3414”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以相对产量75%、80%、85%、90%和95%划分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并分别以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选择最优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确定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量:当川中丘陵区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处于低等级(AN<100 kg?hm-2、AP<5 mg?kg-1 、AK<30 mg?kg-1)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170—220 kg?hm-2、100—120 kg?hm-2、140—170 kg?hm-2;较低等级(AN 100—140 mg?kg-1、AP 5—10 mg?kg-1、AK 30—50 mg?kg-1)时,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40—170 kg?hm-2、80—100 kg?hm-2、120—140 kg?hm-2;中等级(AN 140—180 mg?kg-1、AP 10—20 mg?kg-1、AK 50—7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110—140 kg?hm-2、60—80 kg?hm-2、100—120 kg?hm-2;较高等级(AN 180—220 mg?kg-1、AP 20—30 mg?kg-1 、AK 70—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90—110 kg?hm-2、40—60 kg?hm-2、80—100 kg?hm-2;高等级(AN>220 mg?kg-1、AP>30 mg?kg-1、AK>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0—90 kg?hm-2、0—40 kg?hm-2、0—80 kg?hm-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养分分级指标计算出的推荐施肥量相对于原有体系呈现出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特点,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区域内肥料投入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