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1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完全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55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15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度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2.
盐度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8℃水温下,实验室内比较观察了盐度为0、3、69、、152、0、30、40八组水体中石磺(Onchidiumsp.)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状况,并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了低盐度(0、3、6、9)培育试验。结果表明:石磺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水体中的胚胎发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异,盐度0组中的胚胎畸形率高达97%±2%,盐度3组中的胚胎畸形率达75%±2%,盐度30组中停止发育的胚胎(即单卵黄球胚胎)比例为60%±4%,盐度40组中停止发育胚胎的比例达98%±2%,盐度6、91、5、20组的胚胎能正常发育,孵化率均在90%以上;石磺卵群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6~20。囊胚期的胚胎适应低盐度的能力稍强,盐度0组中的囊胚期胚胎分裂球解体,不能正常发育;盐度3、6、9组中的囊胚期胚胎能正常发育。盐度为23.4和27.4的自然海水环境中,石磺胚胎也能正常发育和孵化。 相似文献
3.
大眼鳜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从嘉陵江采集到6批大眼鳜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在Nikon体视镜下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不同发育时期进行显微照相。结果表明,大眼鳜成熟卵圆球形,微油黄色,无粘性。在水温13.9~19.8℃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83h 18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6~5.2mm,肌节数32.35对。同时,对大眼鳜、鳜鱼、斑鳜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大眼鳜胚胎器官分化比斑鳜早,孵化时间比斑鳜短,且受精卵卵径小于斑鳜。斑鳜初孵仔鱼全长5.1~6.0mm,肌节数42对。鳜初孵仔鱼全长3.6—3.9mm,肌节数28对。嘉陵江大眼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前,而鳜和斑鳜视泡出现在胚孔封闭后。油球的数量没有种的特异性,而与外力挤压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及第二次抱卵的中华绒螯蟹胚胎和Z1幼体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的湿重、胚胎直径、含水率、总脂和Z1幼体的体长、累计死亡指数(CMI)、50%死亡时间(PNR50)为评价指标,比较了第一次及第二次抱卵的胚胎和Z1幼体的性能。结果表明,两次抱卵的胚胎直径,湿重、干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次抱卵的胚胎含水率接近。在发育初期胚胎总脂的含量差异不大(P>0.05),在孵化前第二次抱卵胚胎的总脂含量低于第一次抱卵胚胎(P<0.05)。两次初孵Z1幼体的体长、总脂、CMI、PNR50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指标,第二次抱卵孵化所得的Z1幼体的质量不如第一次抱卵。 相似文献
5.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同步化调控及组织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18
以龙眼“红核子”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 ,对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进行同步化调控 ,并采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表明 ,通过控制培养基中 2 ,4-D质量浓度可以调控龙眼体胚的发育进程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胚胎发生一般是内起源 ,且起源于单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mitochondrial F1-ATPase beta subunit gene),并分析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法,通过T/A克隆测序,获得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全长序列;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成功克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完整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222749),该序列全长2 099 bp,由1 677 bp核苷酸组成的ORF,编码558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其它植物的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在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方面相似性较高。对来源于动、植物的28条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分析表明,由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建立的系统关系树与真实的动、植物进化基本一致,龙眼处在双子叶植物中,由于该基因在龙眼同科属的植物中为首次克隆,所以有自己单独的分支。qRT-PCR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龙眼体胚的发育,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球形胚阶段达到最高,而后又急剧下降,到鱼雷形胚阶段降到最低,子叶形胚阶段略有升高。【结论】龙眼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与其它植物相应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在龙眼体胚发育过程中,以球形胚阶段的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8.
9.
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5
瓦氏黄颡鱼成熟卵直径约1.67mm,可用激素催产。受精卵圆形、橙黄色,遇水膨胀,直径为2.04mm。水温在20-24.5℃时,胚胎孵化需49h15min。本文还比较讨论了该鱼胚胎和其它鲶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条石鲷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5,他引:21
通过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形态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进程。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90~0.95mill,油球1个,卵裂为盘状卵裂。在水温23~24℃,盐度26~28的条件下,受精后7h 10mirh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12h,眼囊形成;受精后20h 30min,心跳开始搏动;受精后26h 30min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78~2.03min,至5日龄全长3.25~3.30min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至8~15日龄,全长3.50~4.97mm时,鳔形成;至18.20日龄,全长7.10~7.31min时,尾鳍鳍条发育完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