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篇 |
完全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97篇 |
出版年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相似文献
6.
气候条件对沈阳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沈阳1980~2004年的农业气候资料及玉米生产状况,初步研究了光照、温度、水分对沈阳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沈阳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指标,影响关键期在4月中旬~5月中旬和7月上旬~8月下旬,积温次之,影响关键期在7月上旬~8月下旬,光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豫中补灌区主要气候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研究豫中补灌区主要气候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选用许昌等7个代表性县(市)1986-1987和1989-2003年的小麦产量与小麦生育期间的10月到次年5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市)3月份的平均气温与小麦产量的正相关均达10%以上显著水平,10月份的日照时数(除西平外)与小麦产量的负相关也均达10%以上显著水平,但其余因子和时段与小麦产量的相关绝大多数未达显著水平;逐步回归表明,影响豫中补灌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和关键时段因县(市)而异,规律性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8.
9.
北京山区造林树种耗水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扩散探针配合自动气象站于2004年度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试验林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侧柏、栓皮栎等树种的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之间、以及同一树种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有很大差异;林木耗水量受到树种本身的遗传因素和外界气候因子的制约,其中太阳辐射、大气温度、风速与液流呈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对液流的影响表现为负向关系;不同树种间耗水量为:阳坡栓皮栎>阴坡栓皮栎>油松>侧柏。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