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0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484篇
林业   969篇
农学   547篇
基础科学   704篇
  937篇
综合类   4639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268篇
畜牧兽医   1233篇
园艺   363篇
植物保护   32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478篇
  2014年   613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652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重庆市江津区2010年、2015年、2018年3期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数据,结合聚类热点分析、景观指数分析、缓冲区分析3种方法,探讨2010年、2015年、2018年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在河岸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热点主要位于长江各支流沿岸,且在农村居民点附近分布较多,干流热点分布较少;2010—2018年热点数量逐渐减少,冷点数量逐渐增加,河岸带景观总体格局趋于简单.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表现为距河道越远,面积所占比重越小,河流影响了河岸带土地利用方式.2010—2018年间沿河道800 m缓冲带内,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聚集程度持续增加,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聚集程度则略有减小,人类活动对河岸带的影响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在珠三角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采用样方调查法,于2016-2017年在广州市和台山市3个黄牛木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布设样地,通过绘制种群空间分布点位置图,结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度指标,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聚集程度,从而揭示黄牛木种群的空间分布特性、生长动态及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植物种类共有122种,隶属49科96属,样地群落丰富度表现为石花山样地>茶山样地>白云山样地,群落植被分层明显,各层的种数表现为灌木层(41种)>乔木层(40种)>草本层(29种)>层间植物(12种);(2)不同调查样地,黄牛木种群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为白云山样地>茶山样地>石花山样地;(3)不同地形条件,黄牛木种群对坡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聚集程度表现为阴坡优于阳坡;(4)不同发育阶段,黄牛木种群从幼树至老树的时间序列上,其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从聚集至均匀至随机,随着发育程度的增加,种群具有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辽宁省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平均物候资料及32个水稻主产区气象站1961~201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水稻全生育期气温和日照及各主要水稻生育阶段的温度和日照气候适宜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期温度适宜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升高1℃,适宜度指数增加0.05;气候突变点后暖期水稻温度(日照)适宜度增加(减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位于江西大岗山的杉木密度试验林中183株树干解析数据,以Kozak(2004)削度方程为原型,探讨了包含密度因子的杉木可变指数削度方程构建过程及效果.研究表明:1)b10/姨sd为最优的包含密度的指数表达形式;2)引入密度因子后,无论是非线性回归还是混合效应模型,削度方程的拟合精度均有所提高;3)应用混合效应模型对包含密度因子的削度方程进行预估时较非线性回归模型更优;4)构建的杉木可变密度可变指数削度方程在树干中部预估值的平均绝对偏差较低,而在树干基部和顶端的预测效果较差;5)树干削度随林分初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降低的程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二次发酵是实现鸡粪等养殖废弃物功能价值提高的关键阶段,本研究旨在将前期筛选得到的真菌应用于鸡粪堆肥的二次发酵阶段,探讨其促进二次发酵的效果并对其进行鉴定,为今后鸡粪的高值化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方法】以鸡粪一次发酵产物为原料,添加实验室前期筛选的2株真菌(分别为FCM1和FCM3)进行二次发酵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原料中加入1%(体积L∶干物质量kg)无菌液体培养基;F1:原料中加入1% FCM1菌液;F3:原料中加入1% FCM3菌液。在二次发酵的不同时期,分析测定堆体温度、pH、电导率(EC)、铵态氮、硝态氮、种子发芽指数以及腐殖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添加真菌主要促进了二次发酵阶段快速升温和腐殖化过程快速进行。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真菌FCM3使堆料提前8 d进入升温期,真菌FCM1效果不佳,且在一定程度上延后了鸡粪堆肥的二次发酵。F3处理高温阶段(>50℃)持续了13 d,堆料的GI比对照处理提前25 d达到80%,且腐殖化程度较高(PHA=74.58%,PHA:胡敏酸/总腐殖酸)。相关分析表明,GI与pH、PHA显著正相关,与EC显著负相关。经形态和IT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FCM3为链格孢菌。【结论】真菌FCM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鸡粪堆肥二次发酵的进行,提高堆料的腐殖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羊粪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氧堆肥是目前有效的羊粪资源化利用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羊粪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以羊粪、水稻秸秆、菌糠为堆肥原料,加入外源菌剂,检测各个处理的理化指标,生物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平均温度Z4>Z3>Z2>Z1,最高温度68.1℃,69.1℃,69.3℃,71.1℃。pH先升高再降低,堆肥结束为8.53、8.25、8.43、8.35。C/N逐渐降低,堆肥结束为15、16、15和14。含水率逐渐下降,堆肥结束Z2含水率最低并且下降最多,为66.82%。全钾含量逐渐升高,Z4增加最大为196.58%。GI逐渐升高,50天均达到110%,Z4最先达到。NH4+-N含量波动下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NY 525—2012。以水稻为辅料与羊粪的堆肥效果优于菌糠,混合菌与菌糠处理提前进入高温期,更有利于羊粪堆体的快速腐熟。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谷子黄叶色突变体高光合特性机理,以野生型豫谷1号为对照,分析了谷子全生育期黄叶色突变体ylm-1和ylm-2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气孔特性、荧光参数、光合关键酶活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为野生型豫谷1号的50%~60%,强光下突变体光合速率(Pn)较野生型显著提高,且无明显的“午休睡眠现象”;ylm-1和ylm-2气孔导度(Gs)显著增加。荧光参数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光能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明显增加,光合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明显降低,而ylm-1和ylm-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苹果酸酶(NADP-ME)活性分别增加了23.3%、24.4%和12.9%、15.5%。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突变体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及千粒质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为谷子高光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东北地区在秋季收获后至次年春季播种期间气温较低,导致地表的大部分玉米秸秆无法腐烂,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后期的播种和中耕除草作业。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免耕播种机防堵机构的优缺点,设计一款新型垄作地表秸秆保护性耕作处理机,该机利用横向推移机构将垄台秸秆推至垄沟位置,利用破茬杆对种带根茬进行挖掘破碎,之后对垄沟秸秆喷洒腐熟剂并利用搅拌刀轴充分搅拌和镇压;选取关键因素进行田间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可得:破茬杆间距为26 mm、破茬杆螺距为105 mm、驱动轴转速为500 r/min时秸秆覆盖率3.45%、根茬粉碎率88.91%,此时达到最优;该装备的成功应用,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垄作地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针对东北松嫩平原中南部黑土区玉米带农田长期旋耕导致耕层变浅、容重增大等问题,开展深翻-旋耕轮耕模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试验设置连年旋耕配施化肥(RT)、连年旋耕配施化肥与有机肥(RM)、深翻-旋耕轮耕配施化肥(DT)和深翻-旋耕轮耕配施化肥与有机肥(DM)4个处理,分析0 ~ 45 cm土壤含水量、容重、紧实度、团聚体的变化及10 cm、20 cm、30 cm各深度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DT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20 cm、30 cm深度土壤温度,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15 ~ 4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并且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提高了30 ~ 45 cm土层 >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同时DM处理能够增加苗期、收获期各土层含水量,且对0 ~ 45 cm土壤容重均有显著降低作用;而RM处理仅使0 ~ 15 cm土层容重有降低,但并不显著,且对深层土壤容重无明显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在0 ~ 15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紧实度、容重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P < 0.05);在0 ~ 45 cm土层中,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DM的耕作模式能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 >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能够较好的改善土壤耕层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类型大豆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株型繁茂度不同的两个类型品种杂交豆5号和九农30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喷施900 g/hm2多效唑,分析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生理和农艺性状调控.结果表明,多效唑提高了不同繁茂度大豆品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增加了茎粗、分枝数;降低了大豆株高、中部节间长度及叶面积指数,且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繁茂型杂交大豆品种,早发优势显著,叶面积指数较大,通过多效唑控制,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片光合特性,防止徒长,利于田间透光,显著增加单株粒重、百粒重,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而收敛型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最适叶面积指数范围,喷施多效唑后,叶面积指数进一步降低,虽然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增加百粒重,但单株粒重显著降低,反而显著减产.说明施用多效唑增产效果与大豆冠层繁茂度密切相关,应根据冠层发育特征在合理情况下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