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2篇
  免费   1659篇
  国内免费   768篇
林业   1425篇
农学   1201篇
基础科学   1199篇
  3154篇
综合类   12206篇
农作物   420篇
水产渔业   958篇
畜牧兽医   5430篇
园艺   736篇
植物保护   103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652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828篇
  2019年   688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830篇
  2016年   919篇
  2015年   1085篇
  2014年   1460篇
  2013年   1554篇
  2012年   1772篇
  2011年   1700篇
  2010年   1677篇
  2009年   1487篇
  2008年   2024篇
  2007年   1582篇
  2006年   1158篇
  2005年   1350篇
  2004年   1107篇
  2003年   1291篇
  2002年   727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羊卓雍错1974-2019年水位、降水、蒸发和气温数据,分析了水位长期和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羊卓雍错水位在1974-2019年波动下降。1974-1996年和2016-2019年影响水位变化的主因均是降水,1997-2015年的主因是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其他因素。1974-1996年,春季水位变化的主因是蒸发,其他季节均是降水。1997-2015年不同季节的主因均是其他因素。2016-2019年,影响春夏季的主因分别是蒸发和降水,秋冬季是气温。在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水位10年内将恢复2.0m。  相似文献   
2.
结合博斯腾湖1960—2018年水位、出入湖径流以及气象站点实测资料,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水量平衡和气候弹性方法,对近60 a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18年博斯腾湖水位总体呈下降态势,具体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2)在年际尺度上水位存在准3~4 a、准8~9 a的周期性振荡,而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准29~30 a和准33~34 a的周期性变化。(3)1960—2018年降水、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对开都河、黄水沟和焉耆径流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85.1%、42.1%和23.8%,而下垫面、其他气象变量和人为等因素累积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约为14.9%、57.9%和76.2%。(4)对不同阶段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原因分析:1960—1987年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同入湖径流减少和湖面蒸发量大有关;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增加是1988—2002年水位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入湖径流减少和出湖水量增多,导致2003—2014年水位显著下降;博斯腾湖入湖水量的显著增加及对出湖水量的严格控制是2015—2018年水位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滹沱河上游地区2005、2010、2015、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价值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动态度为5.80%,面积增加了25337.52hm2;其次为草地和未利用地,动态度分别为-0.27%和-0.20%,处于减少状态.(2)土地利用面积转移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多,达12506.01hm2;其次为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为9734.03hm2.(3)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林地最大,贡献率在48%以上;其次为草地,达26%以上,两者占比合计超过75%,说明林地和草地是维持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占比高达62%,食物生产和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4)2005—2018年研究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轻微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37%,减少了236.16×106元.其中草地减少最多,变化率为-3.55%,减少了166.12×106元.因此,必须重视滹沱河上游地区林草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价值的主体作用,同时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耕地的占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采用类型划分结合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吕梁山生态功能区24县的耕地利用与抛荒情况.结果表明,在吕梁山南部,基本不存在耕地抛荒问题;在吕梁山中部,主要表现为红枣经济林的抛荒;在吕梁山北部,耕地抛荒比较普遍,耕地利用的限制因子主要为海拔高带来的热量资源不足和坡耕地带来的机械耕作困难;究其原因,耕地抛荒、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是边际耕地的3种可替代利用状态,物质服务成本实现、人工成本实现、平均利润实现是耕地抛荒、老年人自给农业、年轻人农场农业的决策临界点.在吕梁山中部和北部,在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和农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效益很低的区域,宜增加退耕还林指标,核减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耕地抛荒发展为生态服务价值高的生态林地.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气象标准化网公布的2000—2018年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方法和文本挖掘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0—2018年整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增加迅猛,2007、2015和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增长峰值,分别达到42、59和67个,中国气象行业标准需求在未来将进一步稳步增加.中国不同领域气象行业标准相差较大,尤其是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防灾减灾类的标准发布相对较多,反映了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增加.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在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其他单位较少.气象行业标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下亟须兼顾国内和国外大局,以气象行业标准助力国家战略和建设,促进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补偿框架,测算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理论和发展权理论,通过构建耕地保护补偿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补偿测算方法和发展权测算方法,从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补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耕地面积存在盈余,盈余面积为1 267.89万hm~2;耕地赤字省份和盈余省份各13个,其他为耕地平衡省份;2)耕地生态补偿总支付额为474.52亿元,总受偿金额为355.1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和支付省份均为13个;3)全国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为84.85万元/hm~2,高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8个,低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23个;4)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是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未来占用耕地数量与单位面积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乘积之和,最终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每年的给付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黏土矿物改良剂在新垦耕地地力提升中的作用,选择膨润土、高岭石、沸石和硅藻土4种黏土矿物,在添加量为10%的条件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其对有机肥料矿化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添加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其效果由强到弱为膨润土、高岭石、硅藻土、沸石;团聚体分析和重液分组结果表明,添加黏土矿物可显著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形成。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增加有机碳稳定性是其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多维视角,分析了贵阳市三种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贵阳市各区县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呈增加趋势,但其增加幅度存在一定差异。1995、2005和2015年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度以高耦合期和磨合期为主,协调度以高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1995-2015年间贵阳市大部分区县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度呈增加趋势,而全部区县多维城镇化的协调度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然降雨条件下砒砂岩坡面细沟微形态及其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砒砂岩坡面细沟微形态及其侵蚀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择裸露砒砂岩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监测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的方法,分析砒砂岩坡区13次降雨过程中坡面细沟数量、形态以及几何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细沟微形态变化过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机制。[结果] 观测期研究区总降雨量为267.40 mm,总降雨历时为5 893 min,总径流量为294.05 L,总泥沙量为111.34 kg。降雨对径流和泥沙的贡献率表现为:中雨(10.0~24.9 mm)>大雨(25.0~49.9 mm)>小雨(<10.0 mm)。中雨对坡面侵蚀影响程度最高。水力侵蚀导致坡面细沟形态上趋于复杂化,其总长达为40.52 m,平均宽度为4.31 cm,平均深度为1.22 cm。次降雨坡面细沟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溅蚀—片蚀—宽浅型细沟—连续细沟网—沟壁坍塌—沟道稳定;细沟趋于向窄深型发育。[结论] 细沟各形态指标均呈现明显的二次多项式相关关系,细沟宽深比与沟壑密度对坡面产沙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