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沈翠云 《农家致富》2004,(24):30-30
芦笋是一种以食用肥嫩笋体(幼茎)为主的多年生蔬菜,其笋体含有天冬酰胺和多种甾体皂甙物质.具有特殊的营养和食疗功效。  相似文献   
2.
芦笋又称石刁柏,以其嫩茎作为蔬菜食用,幼茎在出土前采收的,色白柔嫩,称白芦笋,是罐头食品的原料。芦笋栽培比较省工,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在我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特别是无公害白芦笋,已经成为我区的一大特色蔬菜。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现将大豆主要病害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大豆猝倒病1.症状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2.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群众杨组培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群众杨(Populus popularis 35-44)为材料建立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研究表明,外植体取材部位对不定芽的分化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叶片的再生能力较弱,而幼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叶柄的再生能力介于叶片及幼茎之间。因此,无菌苗幼茎是快繁和基因转化的理想外植体。在组培体系建立过程中发现再生不定芽中存在生长优于对照的个体,是否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苗期猝倒病1症状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前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未及凋萎,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菌及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  相似文献   
7.
1、徒长苗 西瓜徒长苗是由于瓜苗生长过快.过旺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叶片狭长而薄.叶色浅绿,蜡粉少,茸毛稀疏;子叶窄而薄、色浅,容易脱落;下胚轴细长,幼茎细、节较长、色浅;根系不发达,侧根数量少且根较纤细。徒长苗定植后不易缓苗,缓苗时间长,脱叶多;抗风和抗倒伏能力差;幼茎和叶柄容易折断;结瓜晚且不易坐瓜,瓜小、品质也较差。  相似文献   
8.
曾顺宝 《农村科技》2007,(12):23-24
辣椒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疫病、青枯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一、苗期猝倒病 1.发病症状幼 苗茎基部水渍状,病斑发展成黄褐色,幼茎缢缩成为线状,病势发展很快,子叶未调萎,幼苗倒伏死亡;发病由点到面发展迅速,潮湿时病株周围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相似文献   
9.
苗圃地下害虫为害刚发芽的种子,咬断幼根幼茎,严重时使幼苗或植株死亡,影响苗木的生长. 1危害特点 1.1地老虎.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危害为主,老熟幼虫体长37~48毫米,体灰褐色至深褐色,背部有两条黑褐色纵条纹.该虫在晋州市一年发生3~4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为严重.4月上旬开始出现被害症状.此虫夜间出来为害,白天钻入土中,有假死性,常将咬断的幼苗拖至洞口,易于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朱凡 《湖南林业》2004,(5):23-23
一、常见苗木病虫害。1.苗木猝倒病 以危害各种苗木幼苗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苗术死亡。种子或幼芽未出土时遭受浸染而腐烂.在幼苗期发病,地表或地表下的茎基部呈现水渍状病斑,病部黄褐色,缢缩,可向植株上下部扩展,呈线状。病势发展迅速,组织崩解,幼茎即萎蔫倒伏,但短期内叶边呈绿色,如果环境潮湿.在病部及其附近土面还会长出白色绵毛状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