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5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林业   1311篇
农学   673篇
基础科学   316篇
  275篇
综合类   2939篇
农作物   1014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1984篇
园艺   215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578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6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来源(燕麦草和大豆皮)和粒度的全混合日粮(TMR)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采食行为的影响。选取(4.2±2.3)日龄和体重[(39.2±3.6) kg]相近的荷斯坦犊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9公6母)。3组分别饲喂燕麦草粉TMR(SO组)、长燕麦草TMR(LO组)和大豆皮粉TMR(SS组)。犊牛单栏饲养,试验期为7~63日龄。结果显示:1)不同NDF来源和粒度的TMR对犊牛的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体高、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和腰角宽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全期SS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SO组(P0.05)。2)不同NDF来源和粒度的TMR对犊牛挑食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且随日龄增长,各层挑食指数逐渐趋于1。3) LO组的21日龄血清碱性磷酸(ALP)活性和49日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SO组(P0.05),SS组的49日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从平均值来看,LO组的血清AST和ALP活性均显著高于SO组(P0.05),SS组的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SO组(P0.05),不同NDF来源和日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血清GLB含量(P0.05)。4)15日龄时,LO组非营养性口腔行为(NNOB)时长有低于SO组的趋势(0.05≤P0.10),采食次数有高于SO组的趋势(0.05≤P0.10)。30日龄时,SO组的饮水时长和NNOB时长均显著高于LO组(P0.05),SO组的反刍时长和饮水时长显著高于SS组(P0.05),SO组的反刍次数有高于SS组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大豆皮粉替代燕麦草粉作为TMR的主要NDF来源对犊牛有着更好的饲料转化率,但是会减少反刍时长,增加瘤胃酸中毒的风险。从TMR粒度的角度看,长粒度TMR可减少犊牛NNOB。  相似文献   
2.
以纳米纤维素(NCC)为原料,先采用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氧化制备氧化纳米纤维素(TONC),再与不同链长脂肪胺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脂肪胺改性纳米纤维素,当脂肪胺为十二胺(DOA)、十四胺(TEA)、十六胺(HEA)、十八胺(OCA)时,分别制得DOATONC、TEATONC、HEATONC和OCATON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元素分析表明:脂肪链接枝成功,改性后纳米纤维素的晶形没有发生改变,为原有Ⅰ型晶型;接触角和分散性测试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改性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明显下降(接触角由65.8°上升至93.9°),而分散率由25.17%先降至11.97%,再升至71.71%。将1%的改性纳米纤维素添加到聚乳酸(PLA)中制得复合膜,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明显提高,其中PLA/OCATON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40.2 MPa和6.39%。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7,(18):28-32
试验旨在研究纤维源对不同品种生长猪养分消化率和氮平衡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去势的烟台黑、鲁农2号生长猪各6头,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设计,三个处理分别为基础日粮组、10%大豆皮替代基础日粮组、10%地瓜蔓替代基础日粮组。于每期试验的第6、7 d连续收集48 h的粪样和尿样测定日粮养分消化率和氮平衡代谢。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0%地瓜蔓,两品种生长猪养分消化率和氮平衡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添加10%大豆皮对其氮总利用率影响显著(P0.05),对其他则影响不显著(P0.05);除对干物质消化率(P0.01)、氮表观消化率(P0.05)外,猪的品种对养分消化率和氮平衡均有显著影响(P0.05);纤维源对养分消化率和氮平衡均影响极显著(P0.01);但二者的互作关系不明显(P0.05)。与烟台黑生长猪相比,纤维源对鲁农2号生长猪养分消化率及氮平衡代谢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前,溶液浇铸法制备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常将纳米纤维素直接加入聚乳酸,导致制备的复合材料各项机械性能普遍降低。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笔者采用聚乙二醇2000作为塑化剂处理纳米纤维素,制备聚乳酸/纳米纤维素/聚乙二醇三相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观测,力学性能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来确定聚乙二醇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4%聚乙二醇2000的三相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得到了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对纯聚乳酸发生了下降。而随着聚乙二醇含量逐渐增加至8%,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都出现了降低,而其热稳定性回升,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大约提升了5~6℃。同时,研究发现保持一定的聚乙二醇/纳米纤维素添加比例可获得分散均匀、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团聚现象明显减少。综上,经过一定量的聚乙二醇2000表面改性可促进纳米纤维素在聚乳酸中的均匀分散,从而增强复合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国内外废纸回收利用现状,重点阐述了废纸在建筑填料、制备高附加值纤维衍生物以及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利用研究现状,并针对废纸材料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高吸水率和弱结合界面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兔毛贮存应做到“三避免”:一是避免贮存在塑料袋内,因为兔毛易发热受潮,时间一长,就会发黄变质。二是避免高温和长时间曝晒,因高温易使兔毛纤维发生裂解变质。三是避免长时间重压,因长时间重压会使兔毛结块,降低毛的质量。科学的贮存方法如下。1、箱贮法。选干燥的木箱或纸箱,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种产自云南的丛生竹的化学组成和纤维特性。结果表明:从木材加工的角度出发,黄竹因其比重大,纤维形态好,纤维的分布规律好和细胞壁腔比较大等优点,以及它含有较多的有机溶剂抽出物,说明其耐腐蚀性也较强。总体上看,黄竹比龙竹的材料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一、含杂率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熟麻杂质是指纤维以外的附着物而言。熟麻含杂率是指杂质的重量占试样原重量的百分率,是检验主要品质的指标之一。按标准规定,含杂不予升扣,如超过规定,须重  相似文献   
10.
《世界农业》2004,(4):63-63
产量(kt) 23 479 15 302 817 5 877 3568 106 99 l7 90 25 纤维类作物窗面丽万障不甭丽弓镖鲁黔黔动尉砰毓舀341“20 985 488 4 515产量(kt夕3 214 3 112 801 155 1 985 81 679l动3 438 55 996 61 9151 9421 8302 8181 9931 25053 14333 533 4514 748 4750 3O 32() 43 361 36 子面积(kh耐) 30791 18 746 48 4184 7 480 22 160 l1 168 19棉单产(晦怪加) 1 726 1 789 938 3 525 635 1 36连2‘)()O :盗{〕09 2]4红) 18三)5429536906l669l42()92 9092 316 9001()00 944 1685 187 夕续52 24() 374 709 820 403 云〕9 690 27f)27{〕6 2 35 7(〕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