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98篇
农学   148篇
基础科学   30篇
  131篇
综合类   595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186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4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树木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诱导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挥发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取食,产卵所产生的诱导抗性是树木与昆虫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树木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发展了一套互相调节,自身开拓资源,产生生存对策的复杂相互关系,本文着重阐明了树木与植食性昆虫的互相策略,诱导抗性的生物化学基础以及诱导抗性在调节植食性昆虫种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文献[1]基础上,运用金相,电化学方法研究了50Mn18Cr4电机护环钢依照QHJ-79试验标准在硝酸盐介质中应力腐蚀开裂(即SCC)的性质,结果指出,此体系中SCC的控制过程为阳极溶解。  相似文献   
5.
6.
微管、微丝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管特异性抑制剂oryzalin、微丝特异性抑制剂细胞松弛素A (cytochalasin A,CA)和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D)的试验表明:oryzalin在5~50μmol/L、CA在0.5~1.0μg/mL、CD在1~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基本上没有影响。采用以上几种细胞骨架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水稻叶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寄主细胞抗病菌扩展的能力。在抑制剂处理的水稻叶鞘细胞中,病菌扩展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抑制剂处理抑制水稻细胞抗病菌的扩展能力与水稻的抗病防卫反应如原生质颗粒化、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和HR发生的延迟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下弓葵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低温胁迫下弓葵( Butia capitata Becc) 幼苗叶片的MDA 含量逐渐增加, 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 8 ℃条件下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明显强于2 ℃。细胞膜透性在2 ℃条件下变化不大, - 8 ℃时则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 细胞膜受到伤害。- 8 ℃胁迫下细胞保护酶SOD、POD 和CAT 活性短期(6 h) 内升高,然后下降, 24 h 以后3 种保护酶受到低温胁迫的严重抑制。在2 ℃胁迫下, SOD 活性在6 h 内变化不大, 随后下降; CAT活性变化趋势与- 8 ℃时相似, 但变化幅度较小; POD 虽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但降幅明显小于升幅, 至48 h 时POD 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2 ℃低温胁迫不是抑制而是促进POD 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茶薪菇原生质体制备及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茶薪菇原生质体的分离及再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以溶壁酶的去壁效果最好 ,不同酶组合可提高去壁效果 ,酶解液在 2 0 %时原生质体释放量很高。酶解适宜温度为 30℃ ,培养 4~ 5d的菌丝酶解 3h释放的原生质体最多。以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 ,原生质体的释放量及再生率均较高 ,再生率达到 5 %左右 ,经紫外线照射 2 0s,致死率即达 70 %以上  相似文献   
9.
草酸青霉菌果胶酶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固态发酵提取产物--果胶酶粗酶液诱导黄瓜对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抗性进行了研究。以果胶酶粗酶液喷雾处理4个感黑星病黄瓜品种的黄化苗,48 h后挑战接种黑星病菌孢子悬液,其中"中农5号"黄瓜品种表现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诱抗效果达62.51%。不同浓度果胶酶诱导处理黄瓜,发现果胶酶浓度在20 U/mL时,可导致黄瓜发病略高于对照;在40~200 U/mL浓度范围内,诱导效果较为明显。通过研究果胶酶诱导抗病的时效性,表明诱导处理前接种病菌或诱导处理后0、6 h接种的各处理病情指数与对照间没有差别,而诱导处理12~72 h后接种病菌的,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均很明显,诱抗效果达29.64%~60.02%。实验还表明,随着挑战接种压力的增大,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降低。果胶酶不能抑制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相反可以促进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  相似文献   
10.
Botrytis cinerea causes gray mold disease and affects hundreds of plant species, including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The wild nightshade, Solanum lycopersicoides, is cross compatible with tomato and is more resistant to B. cinerea, thus representing a potential source for crop improvement. Tests involving droplet inoculation of detached leaves and spray inoculation of entire seedlings demonstrated that resistance to B. cinerea varies among S. lycopersicoides accessions, with S. lycopersicoides LA2951 being the most resistant accession tested. Expression of resistance i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L. esculentum cv. 'VF36' × S. lycopersicoides LA2951) suggested that resistance is at least partially dominant in tomato.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tagged B. cinerea strain was used for confocal microscopic comparison of infection in leaves of S. lycopersicoides and tomato. Even though S. lycopersicoides supported spore germination, there was evidence for hyphal lysis and death 3 days after inoculation, at a time when lesions were expanding on susceptible tomato plants. The reduced frequency of B. cinerea lesion spread on S. lycopersicoides explains why this fungus produced fewer spores in this wild nightshade than in toma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