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林业   1414篇
农学   858篇
基础科学   142篇
  120篇
综合类   4034篇
农作物   630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664篇
园艺   734篇
植物保护   70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236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8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晋东 《花卉》2020,(4):253-254
落叶松尺蛾是我国华北林区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严重爆发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本文从落叶松尺蛾的发生环境、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山西省娄烦县地区落叶松尺蛾的防治方法,通过3年的防治、观察及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防治此虫的有效方法及措施,为该区域落叶松尺蛾可持续控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冷杉芽小卷蛾,在长春市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针叶内越冬。蛹期18~20天。平均每雌产卵12粒,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7~9天。卵期10~12天,孵化率约86%。该虫发生与林木组成、林龄、郁闭度有关。在幼虫取食盛期,喷雾防治,药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贡嗄蝠蛾各虫态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phora dahurica Falk。寄生蜂共有13种,其中小蜂10种。采用投放糖水或蜂蜜溶液(1:10),落叶松鞘蛾幼虫及蛹体经研磨后过滤加蜂密(1:1),再稀释成1:10溶液的引诱物质以及保护蜜源植物等措施,可壮大寄生蜂和群,有效防治落叶松鞘蛾。7年实践证明,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76/100cm,下降至1。25-3头/100cm,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6.
杂交高粱种子的生产取决于胞质核雄性不育性(CMS)的利用。目前广泛采用的高粱CMS资源是来自milo或雄性不育诱导的milo胞质组。载有该胞质的品系的育性恢复急需通过两个基因的互补作用机制来实现;1989年Sehertz等人研究了大量的高粱品系,  相似文献   
7.
8.
通过1994-1996年对栎类害虫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探索,初步弄清了该虫在丹凤县的生物特性及其发生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1、在短光照或温室条件件下高粱品种出苗~抽穗期日数显著缩短,供试品种平均比对照分别缩短12.5天和13.635天,缩短百分率分别为18.8和20.5;伴随苗穗期日数的缩短,叶片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3.9和4.275片,减少百分数分别为22.24和24.22;株高分别降低60.15和47.65厘米,降低百分数为25.88和20.5,表明光、温直接影响高粱的生育进程和器官建成的数量与结构。 2、高粱品种生育日数变化主要反映在出苗~抽穗期。出苗~抽穗日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18.8%和20.5%.而抽穗~成熟日数仅减少5.1%和8.3%,表明高粱出苗~抽穗期是光温反应的最大效应期。 3、不同品种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性状变化的趋势一致,但程度明显不同;同一品种同一性状在上述条件下变化程度也不同。根据供试品种对光温敏感的程度划为四大类群,其数量与地理分布如下: Ⅰ、光温敏感型,占试验品种总数的20%.分布在长江以北,辽宁以南地区。Ⅱ、温敏感型,包括温敏感光中度敏感型和温敏感光迟钝型,占25%,分布在黄河以北,北纬45℃以南的山西、内蒙、辽宁、河北北部和吉林南部。Ⅲ、光敏感型、包括光敏感沮中度敏感型和光敏感温迟钝型,占12.5%,分布在黄河(北纬35°)以南,南岭(北纬25°)以北地区。Ⅳ、中度敏感型占42.5%,分布广且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试验未发现对光、温都迟钝的类型。北方温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较弱,南方光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强、感温性中等或较弱。不同光温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即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密切相关。 4、温敏感型和光敏感型中早熟品种较多,占86%,光温敏感型品种既有早熟的,中熟的、也有晚熟的,所以光温敏感的品种不一定全是早熟品种,而晚熟品种也并非对光温反应不敏感。中度敏感型品种也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之分。在不同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下,不同光温类型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5、光、温在形成高粱不同类型过程中的效应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光、温效应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类型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别;光、温效应在高粱不同发育阶段既是同步性的,又是顺序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