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275篇
农作物   77篇
植物保护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白背飞虱是水稻最主要的虫害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普洱市稻区不同水稻品种和各生育期白背飞虱的防治指标,以期为区域防控白背飞虱、提高农药利用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空捕虫网在稻白背飞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应用高空捕虫网、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3种测报方法对北京地区稻白背飞虱监测比较表明,高空捕虫网可及时反映白背飞虱迁入动态,1995年高空网与灯光诱测在同日发现白背飞虱迁入,较田间系统调查早2d;1996年高空网较田间系统调查早3d;对迁入高峰期3种方法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试验表明应用高空网监测北京地区稻白背飞虱迁入动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5%烯啶虫胺超低容量液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烯啶虫胺超低容量液剂1 200~2 400 m L/hm2对白背飞虱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1~3 d防效为29.97%~73.13%,药后7 d防效为90.59%~93.18%,药后14 d防效为88.99%~92.02%,与生产常用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速效性和最高防效相当,而持效性更好,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湘桂走廊白背飞虱早期虫源及大气背景在其北迁过程中的影响,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白背飞虱灾变性迁入高峰期、始见期后向轨迹,分别从个性及共性角度,分析湘桂走廊白背飞虱主要虫源地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结果表明:(1)1991—2014年湘桂走廊白背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分别为0.9 d/10 a、1.6 d/10 a;(2)西南路径是湘桂走廊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的主要路径,永福站、兴安站和全州站虫源西南路径占比分别为54%、50%、72%;(3)中南半岛白背飞虱借助微弱上升气流完成起飞,850 hPa高度上的强劲的西南气流、丰富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其北迁,降水是白背飞虱降落的重要大气动力机制。研究结果为白背飞虱的异地监测及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选择不同剂量的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进行拌种。结果表明:剂量是30 g/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在播种后32 d、43 d、50d和57 d的防效分别为:90.6%、78.4%、67.9%和61.1%;同时通过防治白背飞虱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防效为76.9%。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常规药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效,筛选出对白背飞虱具有高效药剂,本试验于2021年开展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噻嗪酮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这5种药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效, 20%氟啶虫酰胺、25%噻虫嗪、30%毒死蜱处理1天的防效分别为达67.95%、73.11%、72.31%,与另外两个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0%氟啶虫酰胺和25%噻虫嗪处理3天防效分别达86.04%和84.91%,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20%氟啶虫酰胺处理后的7天防效达90.01%,10天防效达94.97%,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显示出较好的持效性。生产上可将氟啶虫酰胺、噻虫嗪、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作为田间防治白背飞虱的主要轮换药剂,限制噻嗪酮,对吡蚜酮做好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8.
我省川南稻区每年均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年份表现为6月迁入,7~8月份造成危害.但是,近段时间白背飞虱已在泸州、宜宾、自贡、广安和达州等地大面积危害,其迁入时间早、灯下虫量大、危害面积广、田间危害重,为近20年来罕见. 一、稻飞虱的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成虫、若虫主要群聚在水稻下、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刚发生时很容易使人疏忽,等到人们发现稻株萎黄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密切注意稻飞虱动向,尽量在其发生危害之初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而准确识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则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是我县近两年新发生的一种以白背飞虱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性病害,2010年首次在我镇大面积发生.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前期不易发现,发现之时往往已成灾,通常造成水稻减产20%左右,重病田高达50%以上或绝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单季稻药剂拌种控制秧苗期白背飞虱传毒能力,进行了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秧苗素质影响与白背飞虱持续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120拌种处理对秧苗素质有较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对田间白背飞虱发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能力因带毒率低田间难以查到病株,对控制传毒能力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