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32篇
基础科学   56篇
  142篇
综合类   556篇
农作物   15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52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施氮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该自然区域紫花苜蓿土壤氮素丰缺指标和推荐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生长第1年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第1~6级丰缺指标为≥48,20~48,8~20,4~8,2~4和<2 mg·kg-1,土壤全氮第1~5级丰缺指标为≥1.4,0.8~1.4,0.4~0.8,0.2~0.4和<0.2 g·kg-1,土壤有机质第1~6级丰缺指标为≥17,10~17,6~10,3~6,2~3和<2 g·kg-1。当紫花苜蓿目标产量9~18 t·hm-2、氮肥利用率40%时,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第1~6级土壤推荐施氮量分别为0,68~135,135~270,203~405,270~540和338~675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牧草种植户牧草及粮食作物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计算出2010-2014年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基本信息,对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014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青贮玉米(Zea mays)的纯收益和收益率有所增长;苜蓿的纯收益和收益率要高于黑麦草和青贮玉米;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的经济效益更具优势,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较差;黑麦草和青贮玉米人工和土地成本更高,苜蓿水电费最高。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全面扶持牧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牧草生产资料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全株藜麦的饲料化利用率,寻找其与全株玉米的最佳青贮比,试验共设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为100:0,90:10,80:20等11个组合进行青贮发酵,发酵60 d后测定各组青贮料的体外产气发酵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最佳青贮比例。结果表明,体外发酵至36 h时,各处理组GP趋于稳定,体外发酵减弱接近停止;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该青贮饲料组合的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AA)、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以及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分析表明,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产气发酵特性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优质混合青贮饲料在家畜养殖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Implications of silage hygienic quality for animal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on forty‐five dairy farms in South West England. Samples of grass and maize silages and of total mixed rations (TMR) were obtained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on silage technology, herd size and animal production.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ycotoxins, bacteria, yeasts, mould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irteen mycotoxins were assayed, but none were detected in the samples of grass silage. However, mycotoxins were found in 0·9 of all maize and other silage samples, with deoxynivalenol and zearalenone predominating.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mycotoxin concentration and mean lactation milk yield per cow. Enterobacteria counts tended to be higher in maize silage than in grass silage and higher still in TMR – a cause for concern. There were no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uld counts and mycotoxin concentrations in silages, implying that mycotoxins may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e field pre‐ensiling.  相似文献   
6.
对蔚县苜蓿根颈冻害后切除冻伤部分处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区的根颈苗数、地上高度、地上生物量、分蘖丛数是对照区的1.6~2倍;处理区苜蓿的各个数量指标的b值大于对照处理苜蓿b值,说明除冻害根颈后苜蓿的生长比不除冻害根颈部分的苜蓿生长更为合理。通过除去苜蓿冻害部位,防止根系继续腐烂,保护了未冻害部分,增加了苜蓿发芽的有效部位。同时,使根系与地面的距离变短或露出地面,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地温,促使未冻害苜蓿根系发芽,返青提前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7种稀土肥料处理对二年龄和三年龄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土肥料对紫花苜蓿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大丰收(氨基酸螯合稀土)、植物全营养素(巨源)、常乐益植素对苜蓿产量的提高效果最显著,稀土磷肥增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紫花苜蓿中苜蓿皂甙的提取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以苜蓿总皂甙提取量为评价指标,优选苜蓿皂甙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甲醇浓度、甲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苜蓿皂甙的提取量都有极显著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50%的甲醇,苜蓿草粉15倍量,超声波提取2次,每次30min。  相似文献   
9.
苜蓿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苜蓿遗传转化研究中,再生体系构建及基因导入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外植体的选取时期及处理、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培养条件等多方面分析,影响紫花苜蓿花药培养的因素,并对花粉植株倍性鉴定、驯化移栽和花粉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