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综合类   24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李美琪  贾小卫  郭蕊  吴丹  刘浩 《绿色科技》2020,(6):34-37,42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9年7月22~23日京津冀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动热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500hPa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北抬、低空急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和黄渤海的补充水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在河北中部的水汽辐合抬升则为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此次暴雨的产生受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连续生成合并影响,降水效率高。在暴雨中心整层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速度中心明显,使得高层的抽吸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与发展,为降水强度增大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对能量锋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740余站观测的月平均2 m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动力学诊断的方法,对2016—2017年中国冬季异常偏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16—2017年冬季气温偏暖主要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在中国存在异常的偏南风。阿留申低压偏弱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由于阿留申群岛地区的海温偏低,冷源对应异常高压导致阿留申低压偏弱;二是阿留申低压在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以北,然而该冬季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位置偏南,导致阿留申地区偏离急流出口减压区,从而导致阿留申低压偏弱。此外,西风带偏北,中高纬亚洲大陆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通化市2015年8月2—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西侧稳定维持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区位于冷锋前暖锋后,有利于暖湿空气抬升。本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副高西北侧建立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区处于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左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化市西低东高的地形,低空急流受长白山脉的阻挡,加强了空气抬升作用。比湿≥12 g/kg可以很好地反映暴雨区的水汽条件,比湿≥14 g/kg时间与强降水产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露点差≤4℃表示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湿层较厚,利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发生在湖南省中北部的一次罕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强度及其位置、孟加拉湾低槽活动情况及东高西低形势是引起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及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整个强降水过程冷空气活动较弱,暴雨主要发生在西南急流左侧的水汽辐合区。此次深秋暴雨集中发生在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东路冷空气影响下的大气层结稳定状态下,持续时间长;第二个阶段则是西路冷空气入侵,是在对流不稳定状态下产生的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5月22日三明市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发生在500Hpa南支波动、三层强的西南急流、中低层的暖式切变及地面倒槽的环流形势下,暴雨发生前48h无西南急流,而暴雨发生前的12h左右,三层西南风迅速增大形成自上而下的西南急流,且各层西南急流有夹角,表现出一定的垂直风切变。本次暴雨发生前物理量场有较好的表征,雷达速度场在短临预报中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本溪地区2014年3月3—4日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及T639、日本、欧洲数值产品输出资料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地面气旋的演变等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过程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东北冷涡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使辽宁西部低值系统建立和发展,为本溪地区的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环流背景;本溪地区3月降水相态主要包括雪、雨夹雪和雨,在降水的预报中根据850 h Pa、925 h Pa、地面温度以及0℃层高度可以作出降水相态的预判;在低空急流的影响下,暖湿西南气流沿低空急流倾斜上升,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下暖湿、上干冷的大气不稳定层,低空急流作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集中输送带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为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泄水工程布置时,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急流弯道往往难以避免。水流进入弯道后将做曲线运动,在离心惯性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水流流态变得异常复杂。因此弯道急流的改善问题是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马家岩水库放空洞末端弯道水流情况,结合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在弯道底部设置导流坎和在边壁设置导向翼的两种工程措施,并进行了试验分析比较。两者对减小弯道水面横比降、改善水流流态均有较好效果。特别是改善了弯道出口断面的水舌厚度和流速横向分布的均匀性,保证了末端挑流消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D卫星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由高空低涡、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700 hPa西南涡是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北部下滑冷空气的加入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是影响系统加强维持的原因。低层强盛的低空急流将南方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大雨区输送。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MM5模式对2001年4月8~9日的双急流型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沙尘暴过程中有强的西风动量下传,动量下传主要由北支急流完成;在沙尘暴发展旺盛阶段,南、北两支急流低层的南风和北风分量之间产生的辐散促进了高层动量下传,而高层南北两支急流南风分量的加强和贯通引导南方暖湿气流向北输送,抑制了沙尘暴的发展.南北两支急流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该次沙尘暴的重要原因,北支急流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南支急流有间接的影响.250 hPa两支MPV1正的大值位涡区与南、北两支急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沙尘暴区域前部,对流层高层存在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