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1011篇
农学   214篇
基础科学   323篇
  117篇
综合类   2546篇
农作物   144篇
水产渔业   383篇
畜牧兽医   4677篇
园艺   353篇
植物保护   13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392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533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328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俄罗斯杨树新品种N2(Populus nigra×P.pyramidaeis)组培苗为材料,对其生根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培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前期减小后期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的趋势;POD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的趋势;PPO活性呈现出前期减小后期增加的趋势;IAAO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个试验点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和遗传稳定性,为马尾松各栽植区选择优良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营建于湖北京山、湖南桂阳、广东信宜的5年生马尾松家系区域试验林进行生长及抽梢性状调查,分析各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价家系的稳定性和速生性。[结果]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和家系与地点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试验点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胸径、树高、轮盘总数和抽梢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家系遗传力为0.72~0.96,单株遗传力为0.45~0.88。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速生的家系抽梢次数更多,当年抽梢较长,而第1次抽梢长度较短;采用AMMI模型根据家系树高和胸径的稳定性分析得出:ZP325、ZP386家系的树高稳定性最好,ZJ5153、ZJ39家系的胸径稳定性最好,GD8家系的胸径和树高稳定性均最差。以高出各试验点树高和胸径5.00%,且高于各试验点相应的1代种子园对照为速生性评价标准,在湖北京山、湖南桂阳、广东信宜分别评价出13、4和7个速生家系,其中,GLN2和GD7家系在3个试验点既速生又稳定,可作为3地点速生、稳定型优良家系。[结论]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在家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生长和抽梢性状受到较强遗传控制;速生家系抽梢次数较多,抽梢长度较长,但固定生长量较短;GLN2和GD7家系为3地点速生、稳定型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 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和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异速对辊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玉米秸秆量大、韧性强,导致还田后秸秆粉碎不均匀影响后续整地和播种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异速对辊及动态双支撑形式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并研制了相应的玉米秸秆还田装置,主要由捡拾粉碎单元、对辊滑切支撑单元、支撑板和机壳等组成。在异速动态双支撑条件下,通过对作业过程中玉米秸秆动力学分析和秸秆漏捡面积分析,对捡拾粉碎刀和对辊滑切支撑刀进行设计,建立了影响秸秆粉碎合格率的数学模型。以捡拾粉碎刀转速、L型甩刀折弯角、L型甩刀刃口长度和滑切支撑刀滑切角为因素,秸秆粉碎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Box-Behnken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滑切支撑刀滑切角45°、捡拾粉碎刀转速1 700 r/min、L型甩刀刃口长度45 mm和L型甩刀折弯角40°时,玉米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2.58%,与预测值误差5%,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提出的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和研制的秸秆粉碎装置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设计和优化提供新的方案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PCR和核酸探针技术诊断MD和RE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核酸探针的点杂交技术,对临床鸡肿瘤/可疑肿瘤病料分别进行马立克氏病(MD)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RE)的检测。结果MD和RE的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9%和53.3%,探针点杂交检测的阳性率则分别为77.1%和27.1%。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技术都有很高的特异性,相比而言PCR技术检测的敏感性更高,而且更快速、操作更简便、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7.
8.
<正> 品种对作物高产、稳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俄罗斯作物品种试验的规模是很大的,每年有28个国家品种站和547个国家品种试验点以及10个实验室对上千个作物品种进行鉴定,并将其中的优良品种介绍给各农业生产单位。其中在不同生态区,有182个国家品种试验点试验马铃薯品种,有110个国家品种点试验蔬菜品种,有21个点试验瓜类品种,有28个点试验保护地的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动物保健》2001,(7):19-19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恶性肿瘤性的、严重危害养鸡生产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首次发现至今已经近30年。应用疫苗免费预防经历了使用Ⅲ型火鸡疱诊病毒冻疫苗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