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1.
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采集的中山站附近海域5个站点海水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鉴定微生物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中山站取样的海水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最为丰富,其次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属水平上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含量最多,均超过20%。首次在南极海水中发现UBA1315属微生物,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含有丰富的DNA修复基因,可能有助于适应南极恶劣环境。对中山站和罗斯海上层海水以及南北极不同地理位置海水微生物比较发现,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在所有海水中普遍存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蓝细菌在南极海水中含量丰富,罗斯海上层海水比中山站海水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主要菌群丰度不同。初步揭示了中山站附近海域微生物群落组成,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南极中山站海水微生物资源调查和功能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及国际岩石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全球大气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整体,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就必须对南极地区有所研究。本文主要根据2008—2009年南极中山站气象观测资料,对站区周围风、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和研究中山站地区的气候概况,对将来的南极科学考察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前沿     
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冷清了9个月的中国南极中山站12月1日上午开始热闹起来,第28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越冬的17名队员架起鼓,挂起锣,早早列队在中山站的主楼前迎接先期抵达的第29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据第29次南极  相似文献   
4.
<正>"雪龙"船时间2月25日凌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普利兹湾,圆满完成了首次环南极大陆考察航行任务,全程1.1万海里。2013年11月7日,"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一船三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伊丽莎白公主地内陆夏季站)航行计划。12月19日,完成中山站卸货任务后的"雪龙"船再次起航,开始了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中国南极考察队发扬南极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在南极书写了"科考传奇":86小时完成维多利亚地新站工程地勘任务;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