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possibility of long‐term storage, by cryopreservation in liquid nitrogen, of the sperm of filefish (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Changes in motility, survival rate, ultrastructure and fertilization rate of the sperm after freezing and thawing were tested. For selection of the immobilizing solution, artificial seawater (ASW) of 250, 350 and 450 mOsmol kg?1 were tested. Sperm motility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in 350 mOsmol kg?1 ASW, and restored entirely after 100% ASW (1200 mOsmol kg?1) was added. Two cryoprotectants, dimethyl sulphoxide and glycerol, were employed. The sperm was diluted at the ratio of 1:6 with the extenders, and frozen at a freezing rate of ?40°C min?1 to ?100°C after equilibration for 10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by plunging into liquid nitrogen. The highest post‐thawed sperm motility and survival rate were obtained with 5% glycerol. Afterward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reezing rates was examined using 5% glycerol as a cryoprotectant, and the rate of ?30°C min?1 to ?100°C showed the best result.  相似文献   
2.
用实际种群分析(VPA)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东海绿鳍马面鲀资源量及产量作估算和预报。在10多年的工作中,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对评估方法作了改进,使得评估效率和精度都有所提高,实践表明,评估结果对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海黄鳍马面鲀生物学特性和资源利用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阐述东海黄鳍马面的生物学特性,计测若干形态性状和差异比较。指明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系两个不同的群系。其次,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摄食强度变化等方面情况反映,黄鳍马面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产卵前又往往处于旺盛状态,这些多与跟它相近似鱼类的适应习性一致。在繁殖上,100mm以上(1龄)的个体基本成熟。年龄与生长方面:1龄鱼平均为102.70mm、22.75g,2龄鱼和3龄鱼分别为132.70mm、56.90g和150.00mm、88.20g。另外,结合生产统计资料,分析和探讨了黄鳍马面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镉(Cd2+)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的急性毒性。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8.19、9.18、10.30、11.56 mg/L共4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设定1.84、2.76、3.68和4.60 mg/L 4个不同浓度Cd2+急性暴露实验,分别在6、12、24、48、72和96 h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 (LC50)分别为11.47、10.82、9.84和9.19 mg/L,Cd2+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96 h安全浓度为0.92 mg/L。6 h时,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6—48 h时,SOD、CAT、GSH-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8—96 h时,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活性越低。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2—48 h时,1.84和2.76 mg/L组MDA含量有波动,3.68、4.60 mg/L组MDA含量与时间和浓度成正比。24 h时,1.84 mg/L组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2.76、3.68和4.60 mg/L组肝脏组织开始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膜边界模糊,1.84和2.76 mg/L组鳃组织相比无显著变化,3.68和4.60 mg/L组出现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水肿膨大,相邻鳃小片相互黏连融合,无游离端,细胞坏死脱落等损伤现象。在安全浓度为0.92 mg/L内绿鳍马面鲀幼鱼可健康生长,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及MDA含量反映了绿鳍马面鲀幼鱼受损害程度,可作为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 g]。实验期间,水温为17℃~ 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6.
黎国运  徐佩玲  陈光群 《热带林业》2010,38(3):23-24,16
白桂木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三级保护),通过人工育苗研究,打破白桂木种子休眠,创造条件提高种子发芽率,大量培育种苗,稳定和壮大种群数量,保护和恢复白桂木资源。通过无菌催芽、激素催芽等研究,白桂木种子沙床催芽发芽率达95%以上,入袋培育成活率达90%以上,掌握了一套白桂木种子育苗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白桂木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生物鉴定和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的活性对白桂木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生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桂木的果皮含有抑制物质;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经300 mg.L-1GA3溶液处理白桂木种子在萌发初期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清水浸种处理。  相似文献   
8.
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生长情况,在海水温度11.08℃~26.32℃条件下,以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样本,进行为期9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样本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10.32)g、(20.31±0.67)cm,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44.15±5.74)g/月,平均日增重量(0.48±0.04)g/d;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069 3 x+0.301 7(R~2=0.946 8),平均全长瞬时增长率为0.008;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4 L3.047 9(R~2=0.996 8),幂指数约等于3.0,为等比生长类型,第一背鳍长、体高都与全长呈线性关系;实验样本的生长状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18.52℃~26.32℃时增重较快。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适合温水养殖,且生长速度快,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采用人工配合饲料,以1次/d、2次/d、3次/d、4次/d等4种投喂频率,对体质量(13.8±0.83)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时长为42 d。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3次/d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1次/d组(P<0.05);饲料系数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升高,3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P<0.05),4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和2次/d组(P<0.05);肌肉品质方面,4次/d组幼鱼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组间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指标,绿鳍马面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日投3次。  相似文献   
10.
白桂木生殖物候和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白桂木天然林的定株观测,在对其生殖物候观测基础上,从白桂木的生殖发育过程、花序结构和繁育系统方面对白桂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濒危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桂木属于同步发生花期植物,花粉以风媒传播。根据Dafni的标准所得出的杂交指数(OCI)为5,大于4,表明白桂木的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按照Cruden的花粉-胚珠比(P/O)的标准划分,白桂木的花粉-胚珠比(P/O)约为1 248,其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