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2,24(1):47-48,F003
1937年5月1日,全面抗战爆发前,为振兴茶业,开拓市场,打破洋商操纵,官商合办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全国性茶业公司。然而命运多舛,它运转仅5a就寿终正寝。针对该公司的宗旨、活动及影响,时人贬褒不一,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文试图作一述评。1公司成立的背景与宗旨19世纪末,曾经独步世界,垄断世界茶市的华茶急剧衰退。对突兀而至的危机,有识之土被迫应战,掀起了一股振兴茶业的热潮。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从根本上找到挽救茶业…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3.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民国时期因盛销海外而声名大噪。本文根据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研内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加以探究,再现六堡茶在民国时期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制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荞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地区的荞麦种植有着深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增加江西地区粮食产量、丰富饮食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的江西地区诸多方志所载资料为基础,对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地区荞麦种植的发展状况、动力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利用各种史料、古地图,基于GIS技术对民国时期归绥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民国时期归绥市空间结构呈相对分异的"双子城"式结构;除商业功能区沿街角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呈条状分布外其余功能空间相互重叠而混杂布置,还未形成功能较突出、特色鲜明、空间分异的专门功能区;归绥市空间结构是政治、军事和宗教力量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复杂持续且相互作用融合的结果,故具有很深的"军政"烙印,也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特点、自然形成与规制规划特点和游牧与定居相结合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山西主要农事机构及学校的创办情况,从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开展科学试验3个方面介绍了农事机构及学校的科技活动。对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活动的成效和局限性做了简单的归纳,认为北洋政府以及山西地方政府的农业改良措施,对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从理念上看,引进品种的同时注重科学试验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将棉业作为当时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与当下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实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易凤林 《农业考古》2012,(6):140-145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是我国农业税(即田赋)比较混乱的时期,主要是当时政权与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建国之初,封建势力极大,各项改革面临诸多阻力,农业税在其初期依旧沿用清朝旧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因其本身的封建性和军阀特征,根本无意去实行实质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民国以来,在猪鬃等畜产品资源开发的背景下,猪种改良运动在川省蓬勃兴起.畜牧改良机构的改良实践及优质种猪的推广,推动了四川养猪业的发展,增加了猪鬃的产量,奠定了四川猪鬃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工作在20世纪40年代取得了实质的发展,因为环境条件限制,甘肃省沿黄造林的范围始终在兰州市内。根据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规划,沿黄河两岸造林规划中确定了沿黄造林的具体范围、时间等;但每年的造林成活率不高,这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张清宏 《中国茶叶》2014,(10):35-37
杭州历来是茶人汇聚之所,茶贸易兴盛。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开辟上海为通商口岸,我国茶叶外贸的口岸便由广州移至上海。由于沪杭交通便利,而杭州既是龙井茶的产地,又是浙、赣、闽茶叶运销集散地,还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于是杭州的茶行、茶号逐渐兴起,一跃成为杭州城市商业中非常兴盛而又具有特色的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