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1篇
  27篇
综合类   4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 2个示范区作为实例构建了一套对南方涝渍地实施以农业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整治与建设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工程效果、农业综合开发效果和综合效益等 3部分构成。在工程效果评价中 ,重点对工程实施后的抗灾减灾效果和代表经过改良后农田物理构架改变的“农田综合生产力指数 (IPI)”等二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该评价体系能比较全面、有重点地对涝渍地综合改良的实效做出评价。由于该体系实现了评价的数量化 ,使用该评价体系既利于对同一地区改良前后的效果做出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也利于对邻近不同地区的改良效果做出比较评价。对 2个示范区进行实际评价的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涝渍地综合整治开发效果良好 ,其第一期工程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南方易渍农田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方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南方易渍稻田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通透性差等特点,提出不同的灌水方法,并通过对大量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适宜的灌水方法及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3.
淮北平原涝渍兼治的组合排水工程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旱、涝、渍频繁,且涝渍灾害往往是紧密相连,先涝后渍,涝渍相随.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旱、涝、渍灾害一直困扰着本区的农业发展。通过试验及调查,从治理涝渍效果、提高农业产量、投入产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几种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渍水土壤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代谢、化学变化、土壤结构和土壤胶体的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在还原过程中 ,随着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硫酸还原菌和甲烷菌的活动 ,相继形成氨、硝酸根离子、亚铁离子、硫化物、气体物质及有机酸 .在渍水初期 ,水溶性阳离子浓度的增加导致土壤悬浊液凝集 .在渍水后期 ,亚铁沉淀的形成致使二价水溶性阳离子浓度降低 ,使得土壤胶粒悬浊液分散 .在还原条件下 ,土壤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动电机理 .  相似文献   
5.
筛选适宜冷浸田生产的水稻(Oryza sativa)栽培品种,于2011年在阳新县冷浸稻田中设置大田试验,研究在冷浸田条件下不同中稻品种产量构成及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冷浸田严重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最终产量显著低于湖北省水稻产量平均水平(7 000 kg/hm2)。相对而言,籼稻比粳稻、糯稻更能适应冷浸田的环境;不同水稻品种在冷浸田条件下生理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抽穗期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低与水稻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脯氨酸含量与产量关系不显著。单纯从水稻品种方面着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冷浸田水稻产量低的问题,需要配套使用合理的耕作方法和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线虫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线虫分布状况,2011—2012年期间,对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和贵州8个省份的冷浸田进行土壤线虫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省份中,共鉴定出2纲8目24科55属,其中潜根属(Hirschmanniella)和丝尾垫刃属(Filenchus)为优势属,两者占线虫总数的46.36%,丝尾垫刃属、潜根属、头叶属(Cephalob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在我国南方8省份的冷浸田均有分布。冷浸田线虫密度为非冷浸田的48.04%,冷浸田线虫密度范围为72~735条/100 g干土。冷浸田土壤线虫数量分布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因素影响,潜根属与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淹水植稻条件下磷元素在土层中的垂直移动、渗漏情况,设置了模拟土柱培养试验。试验以淹水种植水稻为处理,以淹水不种水稻为对照,探讨植稻对模拟土柱(40 cm埋深处)渗漏水有机磷、无机磷、全磷的淋出数量的情况。结果表明,培养试验期间,磷肥在施肥初期渗漏量相对较大,主要集中在施肥后15 d内。无机磷、全磷从总体上看变化不大,流失量与施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磷比较稳定,易被土壤固定。从绝对数量看,模拟土柱中磷的渗漏主要以无机磷为主。淹作条件下,种植水稻与不种植水稻相比,其渗漏水全磷、无机磷的含量较低,而有机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水作和旱作水稻施磷效应及土壤磷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作和旱作水稻施磷效应及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旱作水稻增施磷肥对提高株高、分蘖数、根系体积以及增加各生育期茎叶、根系干重的初始效应大于水作水稻;水作水稻最大产量7350kg/hm2时的最大施磷(P2O5)量为104kg/hm2;旱作水稻最大产量6570kg/hm2时的最大施磷(P2O5)量为158kg/hm2,旱作水稻增施更多的磷肥应作为生产上的关键措施之一;施入土壤的磷肥主要转化为树脂 P、NaHCO3 P和NaOH P组分,水作和旱作水稻根际土壤中的树脂 P、NaHCO3 P和NaOH P耗竭量都大于非根际土壤,说明这3个磷组分是水作和旱作水稻的有效磷源。  相似文献   
9.
连续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淹水条件下,采用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的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试验表明,与间歇淋洗相比,连续培养条件下有机氮矿化过程较慢,矿化累积量较少,且达一定程度后明显降低。但该法在反映不同土壤矿化量高低、不同有机质矿化难易、不同土壤对加入有机物的矿化速率与间歇淋洗法有同样功效;两种培养方法32d的矿化量也有密切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垄平台”耕法是治理低湿易涝地的有效手段。为此,给“高垄平台”耕法配套了主要作业机具—播种机,以保障此耕法的顺利实施,保障低湿易涝地丰产丰收。对机器的总体配置和关键部件进行具体设计和试验。经过3年试验表明,该机器增产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