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7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了体育运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总结了目前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阐明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能够获得的机遇,提出了发展新农村体育运动可以运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吕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6-20198,20238
通过对青岛市地区范围内农村的问卷调查,对新型农村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行业选择、信息采用、投资意识及收入增加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社会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浩 《古今农业》2006,1(3):1-10
马克思的农业发展理论实际上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早期,马克思强调西欧,特别是英国的经验,将农奴制下的农村公社—自耕小农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合作制大农业的发展序列作为人类社会农业发展的唯一道路。晚年,马克思的农业发展理论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农村公社,以及自耕小农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农村公社包含了公有与私有两重因素,因而,农业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的,完全有可能通过公有因素战胜私有因素使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集体合作制大农业,而不必经过自耕小农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经济和政权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虽然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羁绊着中国前行的脚步,但基于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农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 极大的转变。因此,它将先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探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及转变的 原因,得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结论;然后将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社会 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概括性分析;最后将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经济意识四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梁红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95-2397
在阐述文化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的对策,指出只有转变指导思想、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桥梁作用,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群体,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占金刚  詹满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69-8770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将超边际分析方法应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析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分工演进内生决定的,并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炳军  梁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70-8371,8390
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自身、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相邻省份3个层次对比研究河南省农民收入变动情况。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数据,运用粗糙集理论计算出各因素对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以及若干条确定性预测规则。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农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是当今社会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基础,为解决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找到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会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徽省两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落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到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意愿和影响因素数据。对比分析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观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有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客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低和宅基地闲置情况对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外务工或定居人数则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宅基地面积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针对以上结果,在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时应着重考虑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退出政策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后的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应当完善且要做好衔接,还要加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科普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再生产会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应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不利因素,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有效、有序转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