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0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广州市南沙区黄山鲁森林公园鸟类组成、鸟类区系、鸟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鸟类进行了研究.在森林公园境内共记录了鸟类41种,隶属6目,19科.其中,留鸟28种,冬候鸟12种,夏候鸟1种.根据中国动物区系的划分,东洋界物种22种,古北界物种8种,广布种11种.  相似文献   
2.
潟湖是岛礁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环境场,在岛礁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是解析南沙群岛岛礁水域潟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组成、流向、能量流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通过对南沙群岛重点岛礁渚碧礁、美济礁与永暑礁潟湖表层水域中微型浮游动物与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稀释培养实验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调查水域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20种,总丰度的范围为320~1 460个/L,以无壳纤毛虫丰度最高。无壳纤毛虫在渚碧礁潟湖西部水域(ZB-1)丰度最高,砂壳纤毛虫峰值则出现在永暑礁潟湖中部水域(YS-3),桡足类幼体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美济礁潟湖北部水域(MJ-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中部区域的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溶解氧是影响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MJ-3站位影响最为突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22~1.3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范围为0.22~0.60 d-1,微型浮游动物每天约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重要珊瑚礁水域鱼类资源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永振 《水产学报》2004,28(6):651-656
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采用手钓、延绳钓和流刺网3种作业方式在南沙群岛的渚碧、南薰、东门、美济、赤瓜、永署和华阳等7座珊瑚礁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7座珊瑚礁水域不同作业方式的鱼类资源相对丰盛度差别较大,其中刺网以永暑礁最高,手钓以华阳礁最高,延绳钓以南薰礁最高;同时.刺网和手钓不同水深区域鱼类资源的相对丰盛度也不相同.其中刺网以11~30m区域最高.手钓以10m以浅和51~80m区域较高;分析认为,造成礁区之间鱼类相对丰盛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初级生产力.而是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是礁盘形态和大型海藻的数量。另外.各礁区水域的优势类群有明显不同.这主要与洞穴的大小和数量、大型海藻及珊瑚的种类和数量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沙岛礁周围水域收集了43种主要鱼类,共940个胃含物,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一般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兼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食性类型。根据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初步划分为4个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低级肉食性动物和中级肉食性动物、高级肉食性动物。并根据这些营养级的划分,南沙岛礁周围水域43种主要鱼类可分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比为28105。灰裸顶鲷是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三重剌网举足轻重的捕捞对象,从食物网的观点出发,应加强灰裸顶鲷幼鱼期敌害鱼和其竞食者的捕捞,为低级肉食性经济鱼类除害,灰裸顶鲷就有可能增加资源量。  相似文献   
5.
陈韶阳  刘玉龙  程镇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54-17256,17259
首先介绍了南沙群岛开发利用现状,然后在充分分析南沙群岛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指明南沙群岛的开发利用前景,以期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编者  冯子法 《广东园林》2012,34(4):38-41
广州南沙区内的多个采石场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不利于南沙区建成现代化的滨海新区。文章探讨了采石场的生态恢复问题,描述了不同的施工方式对其进行复绿的工序,并对各种施工方法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根据2013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初)及秋季(9月)在南沙群岛开展的两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丰富,记录 45种隶属于2科、4亚科、19属。其中,春季有21种,秋季38种,两季均出现的共有种有14个;(2)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单一,数量低,主要生态类群为外海暖水类群和广温暖水类群,秋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复杂,数量多,主要为外海暖水类群。春季优势种由后圆真浮萤、葱萤、尖头毛浮萤组成,秋季由纳米海萤、双叉真浮萤、刺喙葱萤、短形小浮萤、粗大后浮萤组成。研究表明:(1)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密度差异显著,密度分布不均,局部区域密度较高,与该海域局部环流密切相关;(2)浮游介形类两季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0.59、1.37和0.55,秋季高于春季;(3)春季及秋季均分为岛礁群落和外海群落,群落分布随洋流改变呈季节性变化;(4)受季风影响的大环流及局部环流是浮游介形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呈明显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获取的1990、2000、2006年的遥感图像,调查南沙的土地利用状况及1990-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构成,并以此作为开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基础,建立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分析用地组成结构的动态变化,揭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南沙土地覆被类型以耕田、水体为主。在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急剧增加,农用地、林地、水体面积相应迅速减少,林地和水体在研究期间有明显的变化波动,更突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资源生态效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具有多种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广泛的生态功能以及环境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正是由于湿地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干扰,遭受破坏。阐述了国家新区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生态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策略,以期为南沙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相关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刺鲳资源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对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渔业资源春秋两季调查的最新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刺鲳Psenopsis anomala(Temm inck et Schlegel)的资源状况。结果表明:刺鲳的渔获率、资源密度和资源量分别为0.97 kg/h、10.73 kg/km2和928.69 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其密集分布于水深为81~90 m(春季)和91~100 m(秋季)处;春季其平均体重、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组均大于秋季,其现存资源量为原始资源量的55.85%。针对该海域刺鲳鱼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合理保护和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